“樹載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國網絡媒體探尋華夏根脈主題采訪團走進洛南頁山古柏保護區
4月6日,“樹載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國網絡媒體探尋華夏根脈主題采訪團走進陜西洛南縣柏庵村,探訪被譽為“秦嶺古柏王”的頁山古柏。這棵樹齡約5500年的側柏,與黃帝傳說緊密相連,以其獨特的“龍鳳”形態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見證。
全國網絡媒體探尋華夏根脈主題采訪團走進陜西洛南縣柏庵村
在柏庵村頁山河畔,媒體團見到了這棵堪稱“古樹界大熊貓”的洛南頁(xue)山古柏。其樹高23.17米、胸徑7.36米、平均冠幅25.7米的龐大體量令人震撼。雖歷經五千余年風雨,樹軀斑駁嶙峋,卻依然綠葉繁茂,蔥蘢蒼勁。最令人稱奇的是其東南枝形態——近觀如青龍俯沖,遠看似鳳凰展翅,“龍鳳柏”的美名由此而來。
“先有柏,后有觀,然后才有洛南縣”的民間順口溜,道出了這棵古柏的悠久歷史。1980年,聯合國文物保護專家考察后推斷其生長于原始社會;1985年周邊出土的元代磚塊證實,早在1302年此處就已建有“凌空觀”,宋代更名為“棲霞觀”,古柏因此又得名“棲霞柏”。
在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過程中,經多方驗證,2022年9月全國綠化委員會正式確定該樹是全國樹齡超過5000年的5株古樹之一。
全國網絡媒體探尋華夏根脈主題采訪團走進陜西洛南縣柏庵村
洛南縣古城鎮黨委書記趙佳林介紹,這棵古柏經年輪學和碳-14測定,樹齡約5500年,是我國現存五大超五千年古樹之一。其頑強的生命力見證了中華文明從萌芽到興盛的全過程,是研究古代氣候、生態環境的珍貴活標本。
當地流傳著這棵古柏與黃帝的淵源傳說。當地村民孟忠俊告訴記者,相傳涿鹿之戰期間,黃帝追擊蚩尤途經洛水,為治理因過度砍伐引發的洪水,親手栽下此柏。后來一對青龍白龍在此爭斗,古柏顯靈降服二龍,使其共同守護頁山河,形成了今日樹枝呈現“龍鳳”奇觀的傳說。
洛南頁山古柏保護中心主任何偉南說,古柏生長的頁山河(洛河支流)流域清奇俊秀,勤勞智慧的頁山河人用“頁(xue)”字形容山轉水漩灣多,千年頁山河灣延從頁山各山腳下流過,一座大山橫向擋住水路,讓頁山河不得不繞個乾坤灣,造就了神奇的“斜(xue)嶺”。
洛南頁山古柏
近年來,洛南縣對古柏實施重點保護:建立數字化監測系統、劃定專屬保護區,開展定期健康評估,挖掘文化價值。“這棵古柏不僅是植物學奇跡,更是中華文明的精神象征。”何偉南說,其蘊含的生態智慧、黃帝文化和龍脈傳說,構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
環球網記者李林芝說,采訪行程中,頁山古柏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如數家珍地講解著“一樹一策”的養護方案,這些現代科技與古法養護的結合,恰似古今對話的密碼。這些古柏不僅是自然界的奇跡,更是中華文明“守正創新”的精神圖騰。“正如倉頡造字時取法萬物,今人以敬畏之心傳承智慧。那些在年輪里疊加的養護日志,那些在四季輪回中更替的守樹人,終將化作新的年輪,讓五千歲的古柏繼續向著未來生長。”
起點新聞·西部網記者 馬晴茹 王靖升
來源:西部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