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曾是西方世界里最講究“平等博弈”的存在,但在美方接連不斷的貿易重拳下,竟也開始在談判桌前主動示好,甘愿讓出底牌。
2024年3月中旬,美國率先對歐盟鋼鐵產品加征額外關稅,對歐洲鋼鐵掄起關稅大棒。這一輪新稅,讓歐盟出口美國的鋼鐵產能驟降。
緊接著,3月26日,美方又對外宣布,將從4月2日開始,對歐盟汽車加征25%的關稅。這一決定,幾乎直接擊中德國、法國、意大利等汽車工業大國的核心利益。
更令人不安的是,特朗普在多個場合釋放信號:下一波關稅將可能覆蓋“所有歐洲商品”,不再分行業、不看盟友。這種“全面征戰”的姿態,讓歐盟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歐洲智庫預計到2027年前,歐盟對美出口將萎縮到現在的一半,甚至更低。
所以為了“逼退”美國的關稅,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等人在2月到3月多次放話報復,表示只要歐盟被收稅則必須對等反制。另一方面,歐盟貿易專員又傳達出和美國“可以談談”的信號,甚至拿中國碰瓷提出和特朗普聯手針對中國,以求豁免稅款,但美國一直沒有反應。
這種“夾縫求生”的策略,在現實面前迅速現形。3月28日,美媒彭博社報道在汽車關稅即將生效的最后一刻,歐洲還是決定和美國“談”了。報道稱歐盟愿意向特朗普政府做出讓步,交換條件是美國豁免過去和未來的關稅條款。
為此歐盟委員會開始為潛在協議制定一份“條款清單”。該清單將列出歐盟面對美國關稅威脅時可妥協的談判領域,包括降低自身對美關稅、承諾與美國相互投資,以及放寬針對美企的法規和標準??偠灾?,決定權都在特朗普,歐盟這次準備完全“低頭”了。
業內人士則表示,歐盟最后的讓步并非難以想象,歐盟對美商品貿易順差約1500億美元,但服務貿易存在800億美元逆差,整體經濟相互依存度高達5.4萬億美元。美國正是利用歐盟對其市場的高度依賴,通過關稅杠桿實施"精準打擊"。
比如這次的汽車產業德國車企在美銷售額占其全球總量的20%,關稅提升會讓無數人失去飯碗;特朗普政府將貿易逆差歸咎于歐盟的"不公平貿易壁壘",尤其指責其增值稅制度、數字稅政策及嚴苛的產品標準構成市場準入障礙,實際上已經給歐盟暗示好了退路。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被拜登忽悠著擺脫了對俄羅斯的“依賴”,現在歐盟不知不覺已經對美國嚴重依賴了。盡管馬克龍等人之前提出"戰略自主"目標,但短期內難以擺脫對美國的安全依賴和經濟關聯。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研究顯示,歐盟60%的能源進口依賴美國液化天然氣,70%的高端半導體來自美國供應鏈。這種結構性依附使得歐盟在貿易談判中缺乏對等籌碼。這種"逐步升級"的威脅策略,迫使歐盟在短期利益與長期戰略之間作出權衡,馮德萊恩等人沒有任何還手的余地。
關稅只是表象,真正的壓力來自于“失去市場、斷裂供應”的連鎖反應。而美國,正是看準了這一點。無論是針對歐洲車企的關稅威脅,還是對數字稅、環保標準的“技術性反對”,都在有意無意中給予歐盟一個選擇:要么聽話,要么忍受代價。
歐盟的讓步,看似在為產業爭取喘息空間,但從長遠看,卻可能埋下更大的隱患。一旦美國嘗到甜頭,未來是否會繼續以關稅為武器,脅迫歐盟讓出更多利益?就連法國總統馬克龍一度提出的“戰略自主”目標,也在現實面前顯得力不從心。安全依賴、技術依賴、市場依賴……這些都不是短期內能扭轉的結構性問題。
據《歐洲觀察家》援引布魯塞爾內部消息稱,歐盟內部其實已有不少聲音對這次“退讓”感到不滿,認為這是“在沒有獲得實質性保障的前提下,主動繳械投降”。
但話說回來,歐盟真的還有選擇嗎?在美國國內圍繞大選進行的政治博弈中,打“經濟民族主義”牌已經成了共識。無論誰上臺,歐盟都難再享受以往的“盟友待遇”。更重要的是,美歐之間的這場博弈,也在提醒其他國家,在全球市場的話語權,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實力說話。單靠“聯盟關系”或“價值觀共識”,在經濟利益面前,根本不夠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