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廟子飯,就去外頭吃。
——今天的編輯 彭主任
但凡有點名氣的寺廟,都有一些頭銜。比如“長江流域四大叢林之首”,“川西第一禪林”,一聽就很牛。老成都還有“四大精藍”的說法。“精藍”是從梵文過來的一個詞,很古。一般指精進修行者居住的地方。
成都“四大精藍”中,文殊院、昭覺寺和草堂寺(大概在今杜甫草堂的位置)都沒出三環。新都的寶光寺稍遠,也被納入其中,可見其在成都人心中的分量很高。
僅僅是黃巢起義唐僖宗到成都躲難,駐扎廟內,并為寺廟取了寶光寺這個名字的故事,就夠講一輩子。更稀罕的是,寶光寺的平面布局還保留了早期佛教寺院“寺、塔一體,塔踞中心”的特點。
老成都尤為喜歡到寶光寺燒香拜佛吃齋,順路還可以到升庵桂湖游玩。兩個地方都很古,就連從寶光寺轉場到桂湖的過程,漫步在小巷里都很舒適。
這其中,又屬距離寶光寺僅700余米的狀元街、西街和東街等最有代表性,街上密集地擠滿小時候味道的串串香,什么都可以夾的鍋盔,土碗裝的蒸牛肉,驚艷成都的肥腸粉,軟糯價優的葉兒粑……
隨便拎一家出來都是經過新都人二三十年考驗、吃出了感情的美味。
僅售1元5,新都人更愛的葉兒粑
寶光寺及寶光廣場的面前,寬闊的寶光大道是新都的面子。與之幾乎平行的狀元街、西街和東街連成一條弧線,弧線的左右還派生出菜市巷、貓市巷、銘章路等,是新都的里子。
總有一條短小精干的巷路會將人從寶光大道往東、西街的煙火市井里引。第一次去,我選擇的是從新都的建設路拐入。樹的濃陰實在太誘人,東張西望中,竟然還撿到天天香小吃這家寶藏。
陳舊褪色的店招,并不起眼。起眼的是店里一群婆婆嬢嬢在熱火朝天地忙活,以及壘得很高的蒸籠,里面裝滿了葉兒粑。畫風傳統,陣仗了得,一問土著,果然是新都目前最好吃的葉兒粑,起碼開了二三十年。
清明節前,成都人有吃葉兒粑的習慣。常客又來采購,一聽價格,“還是一塊五嗦,給我撿30個嘛。”天天香小吃的葉兒粑價格從起先的五角錢一個,逐漸漲到一塊五一個,也相當有競爭力。
蒸籠還未揭開,只是蒸汽的散發,就讓屋子里充滿淡淡的艾蒿清香。葉兒粑的個頭并不算大,三口一個正合適。皮兒比我之前吃到的崇州的、新繁的葉兒粑都要更為柔軟、粉糯。
揭掉玉米殼,輕輕一夾,葉兒粑甚至會隨重力自然下墜、拉伸。一口下去,準能將牙齒深深地陷進去。很快,油香的肉餡兒和粉子又會一同在嘴里均勻地化開。
說來也奇怪,同為新都,但新都城區和新繁兩地,對葉兒粑的理解有明顯的不同。新都更愛用玉米殼裹起來,新繁是用葉子墊。新都的更為講究皮兒和肉比例的和諧,新繁以皮兒薄、肉餡油水足為優。
做法各有特色,其中的辛苦是相同的。以前天天香小吃還有面條等品類可吃,現如今鋪子里一年四季只專做葉兒粑這一樣。太婆坦言,做不動其他的。從泡米到制餡兒,僅葉兒粑的復雜工序就足夠忙活。
從早到晚,婆婆嬢嬢們就站在工位上包。我問,為什么不坐著包。婆婆們說,哪兒有站起來方便、順手。把苦留給自己,把美味喂給食客,香天天香小吃這樣的葉兒粑,屬于是吃一年也就少一年。
新都人自己的鍋盔大王
天天香小吃的婆婆嬢嬢們,對年輕人不懂怎么做葉兒粑感到無可奈何。狀元街和銘章路交叉的路口,始于1990年的曾鍋盔在與時俱進中規模不斷壯大。
秋冬時節,每天銷售超過千個鍋盔。夏天是鍋盔的淡季,但也能賣出七百余個。成都平原常見的三種鍋盔類型,白面鍋盔、紅糖鍋盔、油酥的軍屯鍋盔,曾鍋盔皆有涉獵。
紅糖鍋盔是包好糖直接烘烤,軍屯鍋盔更講究入口香酥化渣,立刻碎掉。白面鍋盔的寬容度更高,除了烤好后再切口塞入蒸牛肉、蒸肥腸等傳統餡兒料,狼牙土豆、椒麻竹筍等全都不拒絕。
顧客口味不同,鍋盔里加塞的肉菜千差萬別。熟客最認的還是牛肉鍋盔。一個烤制好的白面鍋盔里,塞滿滿一小碗剛蒸好的牛肉。這還不夠,必須再灌入熟油海椒,激發出牛肉鍋盔更多味覺的層次。
白面的鍋盔,外殼很有韌性和嚼勁。小麥粉的回甜和牛肉餡兒的香辣混為一體。里面夾的牛肉太扎實了,每一塊都很大坨。
肉蒸得軟,但又不碎,牛肉的紋理看得清清楚楚。有些店的蒸牛肉喜歡加很多粉子,店主曾叔不愛這種做法,必須是一口下去,能吃到滿滿的牛肉。
東西貨真價實,每天都看得到員工在店內炒臊子、包抄手,熬豆湯。肥腸、牛肉等,全都是鮮貨,而非凍貨。
味道也沒有拉稀擺帶。每樣成品出鍋前,曾叔會親自品味把關。員工剛炒好一鍋七八十斤的臊子,自我感覺良好。曾叔一嘗就知道差點感覺,“再加些甜面醬進去。”
莫非曾叔是大隱于市的餐飲世家?一問才知道曾叔是半路出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成都做票券生意,和糧票、米票等各種票打交道。后來,買東西不用票證,生意做到了盡頭,才選擇打鍋盔另謀出路。
鍋盔的手藝是妹弟10多歲時從一位很有名望的師傅那里學來。逐漸,曾叔也掌握。
起先在狀元街上擺攤售賣,燒蜂窩煤蒸牛肉蒸肥腸。上世紀90年代末期,小商小販要進店的號召和要求下,曾叔才逐漸租下如今的鋪子,生意一步步風生水起。
除了鍋盔,店內的鐘水餃也是一絕。復合的調味,辣味和甜味適宜,肉餡兒既飽滿又滑嫩Q彈,花生碎的加入,滿口生香。
本以為是從鐘抄手學來的手藝,結果,全是曾叔吃遍成都名小吃,買書參考學習、根據顧客意見改良而來。
選材真材實料,口味適應形勢。遇上只會用現金的太婆,曾叔還會假借素菜免費贈送給太婆品嘗。一間小店,既美味又令人溫暖。
看完六姊妹,就吃三姊妹
曾叔的妻子原本是學校的老師,后也跟隨他打鍋盔開店謀生。新都的夫妻店、姐妹店有很多,老號三姊妹是另一個典型。二三十年前,三姊妹一起開店,如今也是這三姊妹在經營。
盡管長壽老媽砂鍋串串香在新都串串界的勢頭更旺,但很多本地人依然認老號三姊妹,習慣那種小時候不復雜、質樸的老式串串香的味道。
鍋底剛燒開,泡沫剛起,大姐就會拿著專門的工具把泡沫一點點吸附、刮掉。以前,傳統的串串香店幾乎都有這種配置和服務。而今,少見,多怪,有點穿越。整個新都可能只有三姊妹還保留打沫的習慣。
牛肉等葷菜,不能自己拿,是你報需求,老板娘給你遞過來。鍋端上來,還未燒開,牛肉就先放進鍋里。老板娘交代得很清楚,肉是新鮮肉,我們家的鍋底不加亂七八糟的東西,煮出來自然有血沫,因而需要打沫。
牛肉是另一個姊妹在眼皮子底下串的,確實新鮮麻辣。小顆的牛肉也有飽滿、扎實的口感。毛肚,感覺泡得過了頭。主要吃個味道,湯底的牛油味一點都不重,肉菜在香氣逼人的油碟中裹一圈,秒回小時候。
三姊妹的鍋底是25元,不管葷素,每根簽簽收費3毛。隨隨便便,一個人僅菜品的消費,便能吃到四五十元。人均不能算便宜,日漸稀少的老味道,是為情懷買的單。
在新都有名有姓的肥腸粉
新都人的早上,不吃鍋盔,就吃粉面。文興街附近的第二碗雜醬酸辣粉很有特色,別家主推肥腸粉,他們家以少見的雜醬酸辣粉為賣點。
一定要吃肥腸粉,還是只有回到東街,邁進朱記肥腸粉。
朱記的肥腸粉在成都很多美食節上得過獎,傳到現在傳了五代人。成都很多姓朱的肥腸粉估計都和這家沾親帶故。
肥腸粉是必選項,會吃的老新都人還要加仔肺湯。仔肺就是心肺,一個“仔”字,感覺更嫩氣。我吃不來心肺水垮垮的感覺,只點了肥腸粉。
粉是紅薯粉,并不是很經煮,稍微一放就過于耙,勁爽的嚼勁需趁熱吃才能感受到。酸辣的調味,倒是有一些亮點,有點火鍋料的香辣味。
值得肯定的是肥腸,大塊而干凈,完全看不到一丁點兒腸油。燉煮的火候和時間拿捏得恰到好處,既保證了柔軟易嚼,又稍微保留了肥腸Q彈的靈魂。
吃陳記還是刁記,是個問題
新都的拿手好菜,離不開肥腸,更離不開牛肉。和新繁大碗的蒸牛肉不同,新都老城的蒸牛肉偏愛用小碗,小小一份,售價不足10元,一個人一碗不成問題,還有肚皮嘗到蒸肥腸、蒸排骨、蒸燒白等品種。
新都的蒸牛肉,有兩家實力雄厚,一家是刁記,另一家就是陳記。兩家都是典型的傳統館子,不管天氣是雨是晴,一到飯點,屋里檐下都坐滿食客。
隨緣湊了陳記的熱鬧。街邊,一長串鋪子見證了陳記30余年來的長紅。其中,專門有一間被當做廚房使用。三口蒸肉用的大鍋打頭陣,猛火之下,白茫茫的蒸汽不間斷地噴薄而出。揭開,旁人根本看不清到底蒸的是什么。
大火蒸出來的肉才更香。每次出餐的陣仗也很霸道,一個大鐵盤子,里面堆滿蒸肉。大盤子既是上菜盤,也是調味盤。蒸肉一次性擺好,再一次性澆上熟油海椒、香菜之類的調味品。
盤中紅油四溢,老板添調料的手法屬于豪放派,在和溫度搶時間,必須讓顧客趁熱吃。但行云流水的操作過程,又讓每碗的調料放得很勻凈。
大坨的牛肉,香辣中帶有微微的麻味,很舒服。額外加了一碗帶絲湯,大片的海帶,切的手法很隨意。湯底清香不油,喝完渾身舒暢。
一站式打包鄉土味道
要吃炒菜,名氣比較大的有四海飯店、鐘氏竹山老鴨等。其中的鐘氏竹山老鴨以紅燒鴨子為特色。
新都土著更推薦和鐘記蒸牛肉同在圣諭亭巷上的蘭花飯店,吃了十多二十年,現在味道依然保持在相當高的水準。建議提前去,飯點賣完,老板就會拉卷簾門休息。
隨時大門敞開的,只有新都貿易市場。從菜市巷的路口經過,就會發現這個菜市場不簡單。隨時有婆婆大爺們在路口賣極具鄉土氣息的蔬菜。這個季節,菠菜、折耳根、艾蒿等,都相當誘人。
巷子深處,專門的燒白店、接二連三的草藥攤、場鎮上才有的資格豆豉,平常很難遇到,每家都讓人如獲至寶。
在沈媽豆豉選幾坨晾干的豆豉拿回去炒熬鍋肉,準能討得長輩的歡心。市場上還有新都最早的裝火腿腸的攤子。輕輕松松,也賣了有30余年。
藏得最深的還是,在菜市巷一個職工宿舍的院壩內。環境比較簡陋,但還是干干凈凈的,小吃種類不多,有春卷、涼面、葉兒粑。
涼面跟平時的不太一樣,上面有層醬,是白芝麻和黑芝麻混合的咸香口味的醬,拌好后醬汁濃濃的,均勻的裹在每一根涼面上,素菜加了豆芽跟海帶,口味清爽。春卷也很絕,前調是咸香帶甜,尾韻帶有芥末但一點都不沖。
當然,要說新都哪家的春卷最好吃?都會推薦南門橋的,每次去新都必吃。橋上一共有三家賣春卷的小攤,吃了一圈,還是肖春卷更合口味。
春卷是小春卷,包有蘿卜絲,和春天一樣清新爽口。醬料很講究,醋、醬油、甜面醬等一抹,還要來點兒黃芥末才更刺激,不同的香味,一層一層地炸開。
肖春卷的位置,超過了狀元街、東街和西街的范圍。令土豆愛好者欲罷不能的,也要到公園路才能吃到。
煮土豆片是經典,有點冒土豆片的感覺,湯底香辣。炸土豆片也受歡迎,只是更油。巨大一片,炸得脆生生。海椒面是靈魂,給得很足,是小時候吃到的炸土豆片的味道。
特別提醒,如果是打包帶走,一定不要系口袋。捂住后土豆會變耙,味道和口感難以讓人繼續喜歡。
吃完土豆片,順便還可以在隔壁買點兒綠豆酥、桂花糕和姜糖帶回家。
以前新都的大街小巷里其實有很多類似的、賣綠豆酥的店,而今,是為數不多留下來的老資格。
老式的包裝,復古的味道,甜味和油脂略重,淺吃兩口,是深受爺爺奶奶喜歡、他們記憶中的味道。
如果是啃兔頭吃宵夜,新都最有名、最火爆的是鐘樓附近的。
另一家勢頭也很旺,老板服務態度更周道,選好后,熱乎的兔頭才現場加工裹滿花生碎、海椒油等。吃膩了鐘記的新都人一般喜歡到二林換個口味。
從早上,到晚上,寶光寺附近都有五花八門的吃食可供選擇。看似沒有硬菜,也沒有大餐,但各種風味小吃組合起來,在邊逛的過程中,也等于吃了個席。
這些小店,一天肯定吃不完,未吃到的,為下次再來留個念想。
每個季節都能找到理由跑去新都吃耍。冬天去裝火腿腸,春天是買野菜,夏天桂湖的荷花值得一看。等到秋天,桂花又香了。
今日編輯 | 彭主任
本文系談資“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圖片
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取名的藝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