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臺三個月的特朗普不裝了,美方宣布制裁六名中國官員,中方四個字回應簡單直接:必將反制!
據人民日報消息,近日,特朗普政府突然扔出一枚政治炸彈,宣布對六名中國駐港機構和香港特區政府官員實施制裁。這個舉動看似強硬,實則暴露了美國在對華政策上的三重算計:首先是轉移國內對多線外交失敗的不滿;其次是企圖在香港國安法實施五周年之際抹黑中國治港成效;最后是試圖為李嘉誠家族出售港口資產“保駕護航”。
美國國務院日前發布的所謂香港政策法報告,通篇充斥著雙重標準。報告對2019年香港“黑暴”期間1800多起縱火、爆炸等恐怖行徑只字不提,卻將保障市民安全的國安法污蔑為“壓制自由”。
事實上,國安法實施后,香港治安案件數量下降42%,法治指數躍升15位,外國企業注冊數創下歷史新高。美國這種罔顧事實的做法,連美國商會自己的調查報告都打了臉——82%的受訪企業認為國安法讓營商環境更穩定。
特朗普政府的制裁行動并非偶然。回顧這些年白宮的外交軌跡,從阿富汗撤軍到中東戰略收縮,從北約內訌到印太戰略遇阻,美國全球霸權正呈出現系統性衰退。
在此背景下,打“香港牌”成為特朗普轉嫁危機、凝聚國內支持的傳統伎倆。更耐人尋味的是,制裁決定和李嘉誠家族出售英國港口資產形成時間聯動,美方試圖通過展示保護傘效應,維系對華經濟影響力。
面對這種赤裸裸的霸權行徑,中國外交部駐港公署的回應擲地有聲:必將反制。這四個字背后,是中國維護主權安全的堅定決心。從歷史經驗看,中方的反制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以牙還牙。2020年美國制裁香港官員后,中方迅速出臺《不可靠實體清單》,對洛克希德·馬丁等軍工巨頭實施反制;在近期的關稅戰中,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加征10%-15%關稅,直擊特朗普票倉。
這次反制措施更可能升級:在稀土出口領域實施精準管控,卡住美國軍工供應鏈咽喉;加速推進跨境數據流動監管立法,筑牢數字安全屏障;通過金磚國家機制推動建立新的國際貿易結算體系,動搖美元的霸權根基。
特朗普政府的誤判在于,他們以為揮舞制裁大棒就能嚇倒中國,但是卻忘了得道多助的道理。香港市民用實際選擇給出了答案:最新民調顯示,支持國安法的市民比例首次突破85%。
當美國政府還在用冷戰思維看待中國時,中國早已在全球治理體系中扮演起改革者的角色。從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到推動RCEP協定,從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到調解地區沖突,中國方案正在重塑國際秩序。
這場較量折射出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全球治理觀。美國固守“規則破壞者”角色,將國內法凌駕于國際法之上,肆意對他國實施單邊制裁。中國則主張“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在烏克蘭危機中提出和平方案,在巴以沖突中呼吁對話解決,展現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有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