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清明小長假已過,據燈塔專業版,截至4月6日21時,清明檔票房3.77億,較2024年同期的8.42億暴跌45.7%。《我的世界大電影》《向陽·花》《哪吒之魔童鬧海》《不說話的愛》《獵狐·行動》分列票房前五名。而檔期內唯一一部破億的電影只有動畫片《我的世界大電影》,其余影片均未突破8000萬,有的甚至不及春節上映《哪吒之魔童鬧海》單日票房峰值。
從數據可以看出,今年清明檔覆蓋現實、懸疑、喜劇、動畫等多類型,但缺乏真正“破圈”的爆款。
口碑與票房倒掛:誰在為“低分高收”買單?
《我的世界大電影》憑借全球游戲IP熱度拿下首日4733萬票房,創進口片首日紀錄,但其劇情被詬病“低幼化”,評分僅5.9分,暴露了“流量≠質量”的困境。
而馮小剛聚焦底層群體的《向陽·花》以刑滿釋放女性為主角,趙麗穎挑戰邊緣人群角色,首日票房只有3277萬,雖為春節后國產片首日最高,但6.6分的平庸口碑與犯罪劇情設定,難以撬動大眾市場,難掩觀眾對“說教式敘事”的疲憊。
《不說話的愛》類似微電影或者公益片,聚焦聽障群體困境,張藝興顛覆性出演聾人父親,雖獲7分口碑,但題材沉重、宣發不足,上映當天甚至不能突破2000萬大關,檔期內只有5000萬+的票房,位列第四。觀眾評價“催淚但格局有限”,商業性與藝術性的平衡難題凸顯。
《獵狐行動》即便有梁朝偉和段奕宏的加持,卻警匪片因劇情拖沓、邏輯漏洞墊底,只有4.7分,雖靠演員號召力收割部分票房,卻反映“粉絲向”觀影的殘存市場。
反觀已經上映了67天的《哪吒之魔童鬧海》,檔期內仍以7000萬+的票房躋身前三,其長尾效應可見,卻也反映出如今電影市場的一個困局:
當創作力追不上市場野心
從清明檔窺見行業三大隱憂:
內容空心化:資本蜂擁押注IP改編(如《我的世界》),原創劇本少之又少,可想而知如今的編劇市場已經思想匱乏。數據顯示,2025年國產片立項中改編作品占比超60%,但成功率不足15%,
類型同質化:青春片扎堆“疼痛敘事”,懸疑片沉迷“反轉套路”,感情片強制“煽情”,觀眾早已審美麻木。
檔期依賴癥:片方扎堆熱門檔期(如春節、國慶),導致非檔期市場凋敝,而清明檔等小檔期又淪為“炮灰戰場”。
流量依賴:片方以為流量演員就能為電影加持,卻忽略了電影本身的質量問題。
中國電影需要怎樣的“新藥方”?這個問題通俗來講就是觀眾想要看到什么樣的電影?
缺乏內容創新一直都是最大的問題,無論是影片還是電視劇,過多依賴IP改編已經是常見現象,這個時候就需要有膽量且有能力的編劇深耕多樣類型市場,回歸故事本質,滿足分眾需求,在垂直領域打造精品(如《不說話的愛》聚焦聽障人群,但需強化情感共鳴點)。
同時,影片需要避免過度宣發,現實題材影片可借鑒《我不是藥神》的“社會話題營銷”,將小眾議題轉化為大眾共情,另外可以建立“創作-投資-發行-衍生”全鏈條生態,降低對單一票房的依賴。
清明檔的低迷有望在五一檔信心重建嗎?
目前已知五一檔電影有:
劉德華《獵金游戲》、馬麗《水餃皇后》、張婧儀《獨一無二》、白客《大風殺》、鳳凰傳奇《蒼茫的天涯是我的愛》、動畫片《開心超人之逆世營救》動畫片,也是各類型聚齊。
也不知道哪一部電影能突破困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