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0日,河南省林縣紅旗渠總設計師楊貴去世。特以此文紀念。
舊社會,林縣人民的生活非常困苦
據史料記載,從明朝正統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514個春秋里,河南林縣(現林州市)發生自然災害100多次,大旱絕收30多次,先后5次發生"人相食"的人間悲劇。
新中國成立后,林縣組織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決大面積灌溉問題。1959年,林縣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秋、冬、春、夏四季大旱,滴雨未下;境內4條河流斷流干涸,建成的水渠無水可引,已有的水庫無水可蓄,山村群眾吃水只能遠道去取。
當時,正處大躍進時期,全國人民的建設熱情都被激發了出來,大家敢想敢干,勇于改天換地。經過多次討論,大家得出一致意見:要解決水的問題,必須尋找可靠水源,修渠引水入林縣。于是,林縣縣委就把尋水的目光移向了林縣境外,想到了水源豐富的濁漳河。
1959年10月10日,林縣縣委召開會議、決定把濁漳河的水引到林縣來;時任中共林縣縣委書記的楊貴,發出“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號召。1960年2月,經過豫晉兩省協商同意,林縣人民開始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紅旗渠)。
這里其實有一個問題。1960年、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很多地方的百姓都吃不飽肚皮,同屬于河南省的信陽地區在1959年底還曾經發生過餓死人的情況,林縣怎么會有修建這么大規模的水利工程的勇氣和實力?
這就要說到當時的縣委書記楊貴(1928年5月28日—2018年4月10日)了。1958年7月,新鄉地委召集縣委書記匯報糧食產量。由于當時“浮夸風”盛行,各縣的書記都不敢首先開口。楊貴被推舉首先發言,他老老實實地匯報“畝產114斤”。不等他說完,專員就怒問他是否瞞產。其他縣見勢不妙,紛紛報畝產350斤、400斤;但楊貴不為所動,堅稱林縣畝產只有一百多斤。
《林縣報》報道“引漳入林”工程動工
毛主席接見楊貴
正是他的實事求是、不虛報產量,不僅讓林縣避免了過高的征購任務,而且在倉庫里儲備下3000萬斤糧食。要知道,林縣是個山區貧苦縣、59年又剛剛經歷了大旱,就是手里的這三千萬斤糧食,才讓楊貴有信心開工修渠。
1958年11月,毛主席在專列上和新鄉的同志座談時,楊貴如實匯報煉鋼大多數煉出來的是硫鐵、鐵渣,能用的灰生鐵非常少。楊貴還主動提起壯勞力都煉鋼鐵,莊稼顧不上收、棉花顧不上摘,大好年成都白白荒廢了。
毛主席聽后做出指示:留少數人搞小高爐,多數人撤下來。座談中,主席還指示說: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把農業搞上去,必須大辦水利。楊貴的匯報直接促成了主席在兩次鄭州會議上糾“左”,糾“浮夸風”、“共產風”。
曾幾何時,某些居心叵測的人,拿“浮夸風”“餓死人”來抹黑主席,而事實真相是,主席是堅決反對和糾正“浮夸”的。楊貴在這個時期帶領林縣人民開鑿紅旗渠,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1960年,毛主席多次指示楊貴“林縣必須大興水利”,幫助楊貴和林縣人民下定開鑿紅旗渠的決心;但是由于林縣決心修筑紅旗渠時,國內正處在嚴酷的“三年困難”時期,1960年全國實行“百日修整”,基本建設項目全線下馬。
當時正值河南普遍出現大饑荒,楊貴驕傲地宣稱“林縣沒有因為修渠餓死過一個人”;1961年,他們甚至還從儲備糧中,拿出1000萬斤支援了受災地區。在這種情況下,紅旗渠因為儲備糧充足、繼續堅持建設。
譚震林副總理后來視察時,聽說林縣不顧禁令、繼續大搞建設,同時還調糧給外縣時,就準備糾“左”;但聽到楊貴的解釋并親自調查后,高興地贊揚了林縣的成就。
但這是個史無前例的大項目;林縣縣委開始對引漳入林的艱巨性認識不足,認為“上7萬人,每人1米,2月初動工,大干3個月,5月1日就能通水。"開工后不久才發現,已有近4萬人擺在水渠的沿線上,卻看不到有多少人。
楊貴(右一)在工地指揮
領導、勞力、技術力量分散,各種問題頻出:漫山放炮,有的挖錯了渠線,有的炸壞了渠底;急需要抓緊干的關鍵部位、工程不能按時拿下來;工程質量、安全都沒有保證,進度十分緩慢。特別是山西段,群眾意見很大,紛紛反映"白天黑夜炮聲不斷,碎石滿天飛,毀了樹,砸了瓦,牲口嚇跑了,房也震裂了"。
林縣一班人原想著幾個月就可以完成,到了這時才清醒地意識到:這么浩大的一個水利工程,必須要打持久戰。要打持久戰,就要做持久戰的準備;修渠民工自己動手,想盡各種辦法解決住的問題。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縫中,有的壘石庵,有的挖窯洞;還有的露天打鋪,睡在沒有房頂、沒有床、更沒有火的石板上。薅把茅草當鋪草,真是鋪地蓋天;幾塊布撐起來,就是指揮千軍萬馬的指揮部。
10年修渠的過程中,住地再難再苦,工地上沒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錢蓋過一間房子。還有工具,大家都是帶著自己家里的鐵镢、鐵鍬、小推車上的工地,用這些原始的勞動工具,來修建紅旗渠這樣大的工程。
修建紅旗渠石灰用量非常大,石灰供應不上成了修渠的主要障礙。指揮部發動群眾,在全縣招收燒制石灰的能手。東姚公社的"燒灰王"原樹泉,自告奮勇獻計燒石灰。河順公社在學習原樹泉燒灰法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明窯堆石燒灰法,一窯可以燒400公斤石灰,徹底解決了工地用石灰難的問題。
石灰難問題解決了、又出現了炸藥難的問題??h委、縣政府從全縣58萬人口中招聘制造炸藥的人才。經過考核選拔,確定了人員,辦起了工廠,解決了炸藥難的問題。
還有水泥的問題。要用水泥,就要有水泥廠。要辦水泥廠,首先得有技術人才。聽說合澗公社雪山大隊有個老人,曾在太原水泥廠當過工程師,現在退休在家。指揮部工作人員不辭辛苦,翻山越嶺徒步90多里登門邀請。老人憑著對家鄉人民的無限崇敬,不顧自己年邁,下山籌辦水泥廠,奉獻出自己的光和熱,保證了建渠的順利進行。
工地上的“鐵姑娘”
紅旗渠工程總投工5611萬個,總投資1250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625萬元,占37%,社隊投資7878萬元,占63%;參與群眾7萬人。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
紅旗渠總干渠全長70.6公里(山西石城鎮-河南任村鎮),干渠支渠分布全市鄉鎮、全長1500公里。據計算,如把工程中用的土石壘筑成高2米,寬3米的墻,可縱貫祖國南北,繞行北京、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
在紅旗渠修建的10年中,涌現出許多英雄人物,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其中年齡最大的63歲,年齡最小的只有17歲。
紅旗渠總設計師吳祖太,在接到設計紅旗渠的任務后,不畏艱險,翻山越嶺,進行實地勘測。期間,他遭遇了母親病故和妻子救人犧牲的巨大變故,仍沒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堅持奮斗在紅旗渠建設的第一線。1960年3月28日下午,吳祖太聽說王家莊隧洞洞頂裂縫掉土嚴重,深入洞內察看險情,卻不幸被洞頂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奪去了年僅27歲的生命。
鵒鵡崖地處林縣與山西交界的山西一側,壁立千仞,奇險難測,與谷堆寺、雞冠山構成了一道天險。當地人說,除了鵒鵡之外,其他鳥類都飛不上去,因此稱作“鵒鵡崖”。承擔鵒鵡崖渠段施工的城關公社民工在山頂上打下一組組由三根鋼釬組成的繩樁,腰系繩索從崖頂下到渠線位置,倚著絕壁分層打出39個20米深的炮眼,把200米長、250米高的鵒鵡崖從上直劈而下。
1960年6月12日那天,崖頭上一塊巨石突然坍塌,當場犧牲9人,重傷3人。事故過后,在工地上、人們經??吹揭粋€擔著小桶往返運漿的孩子,他叫張買江。13歲,就是施工中犧牲的其中一個民工的兒子。這個民工的妻子將丈夫下葬后,擦干眼淚、把孩子送到了工地。
1965年4月5日,林縣在分水嶺召開紅旗渠總干渠通水典禮
蜿蜒在太行山脈山腰上的《紅旗渠》
1969年7月8日,河南省林縣紅旗渠工程全部建成。人民舉行盛大集會
起初,指揮長王才書說什么也不答應,父親去世、怎么能讓家里的獨苗再上工地?更何況買江還是孩子。但買江的母親懇求說:“讓孩子留下來接著干吧,俺知道,紅旗渠水流不過來。他爹也合不上眼?!?/p>
1965年4月5日,河南林縣紅旗渠總干渠建成通水。1969年7月8日,紅旗渠工程全部建成。
紅旗渠的建成,徹底改善了林縣人民靠天等雨的惡劣生存環境,解決了56.7萬人和37萬頭家畜吃水問題,54萬畝耕地得到灌溉,糧食畝產由紅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
紅旗渠被林縣人民稱為"生命渠"、"幸福渠"。紅旗渠是毛主席時代林州(原林縣)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自強不息、開拓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精神創造的一大奇跡,結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
今天的紅旗渠已不是單純的一項水利工程,紅旗渠修建孕育了一座豐碑,那就是偉大的紅旗渠精神;紅旗渠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象征,中華文化的一個符號。
2016年10月,紅旗渠獲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17年1月,紅旗渠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