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哈密寶石花吐哈醫院口腔科診室里,一面繡著“醫術精湛傳四方,醫德高尚暖人心”的錦旗熠熠生輝,這是患者對河南援疆醫生石月最真摯的贊譽,也是她援疆支醫工作的真實寫照。自2024年5月作為河南省骨干醫師赴疆支援以來,商城縣人民醫院口腔科醫師石月以精湛醫術、無私情懷,在戈壁深處書寫了一段動人的援疆故事。
面對邊疆地區口腔醫療技術薄弱的現狀,石月將她在北大口腔醫院進修學習的前沿技術和商城縣人民醫院的特色經驗融入當地診療。2024年6月,一名飽受牙齒松動、溢膿困擾的患者輾轉求醫,多家醫院建議拔牙,石月卻堅持“只要有1%治愈的希望,我們就應盡100%的努力”。石月第一時間為患者進行牙周系統治療。經過長時間完善牙周治療以及相應的牙髓治療,患者之前的牙齒松動癥狀逐漸緩解,這顆牙齒最終保住了,讓患者重拾咀嚼功能。為了表示感謝,患者帶來了自家的葡萄表示感謝。類似案例不勝枚舉,她主導的疑難病例治療不僅填補了邊疆地區醫院口腔技術空白,更傳遞了商醫“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理念。
“援疆不僅是治病,更要為邊疆培養人才。”石月積極開展口腔科專業人才的培訓工作,創新“病例討論+實操帶教”模式,指導開展種植牙、根管治療、矯牙等技術,把她從北大口腔醫院學到的知識傾囊相授于當地醫務人員。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實踐,她耐心細致地指導,手把手教授,逐步提升醫護團隊的整體素質,實現了從最初的依賴外援到獨立完成復雜操作的跨越。她還將兒童正畸、牙周病系統化管理等經驗引入科室,把“輸血”變“造血”,推動吐哈醫院口腔科診療水平躍升,并擁有了持續發展的底氣。
援疆背后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付出。石月是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作為紅色血脈的傳承者——爺爺是早年參加革命的老紅軍,姥爺是深耕基層的全國勞模,父親是扎根鄉村的扶貧駐村書記,石月自幼浸潤在“為人民服務”的家風之中,她的成長也始終與濃濃的家國情懷交織。這份紅色基因,淬煉出她作為共產黨員的初心。離家時,石月孩子才小學二年級,年幼的孩子含淚追問“媽媽什么時候能回來”。家庭離不開她,醫院患者離不開她,但為了她熱愛的口腔醫學事業,她毅然選擇了從中原大地奔赴新疆哈密,成為吐哈醫院的一名援疆醫生,“用一年時間做一生難忘的事”。
面對哈密沙塵、高溫、時差等挑戰,家庭傳承的榜樣力量鞭策著她要時刻保持共產黨員艱苦奮斗的作風。她快速適應環境,將思鄉之情轉化為服務邊疆的動力,把祖輩的精神基因轉化為攻堅克難的醫學創新,轉化為民族團結的醫者大愛,用三代人的精神傳承詮釋了共產黨員的使命。除臨床工作外,她還時常跨越茫茫戈壁深入礦區義診,為邊疆地區的農牧民和礦區工人進行口腔健康檢查和教育,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她用無私奉獻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仁心”,贏得了當地群眾的廣泛贊譽和尊敬。
一年援疆期已經接近尾聲。石月表示,即使離開,未來她將仍以技術紐帶身份支持新疆醫療,推動豫哈兩地學術交流、技術協作,搭建遠程會診平臺,為吐哈醫院的發展,也為新疆廣大員工群眾的口腔健康貢獻力量,做一名“永遠的援疆者”。
從大別山麓到天山腳下,石月用醫術治愈病痛,用真情溫暖人心,更用“傳幫帶”播撒希望的火種。她的故事,是新時代援疆精神的縮影——以專業為橋,以仁心為舟,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踐行醫者的使命與擔當。(通訊員 徐坤冉 楊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