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萬億驚天債務從何而來? 美國國會議員馬克,居然聲稱中國要是欠美國1.6萬億美元,還違約不還的話,美國就不支付中國持有的8600億美元國債。這消息讓人不解,中國在國際社會上一直有著良好聲譽,怎么突然就欠美國錢了呢?美國這樣說又有怎樣不可告人的目的?
所謂“中國欠美國1.6萬億美元”的說法,實為對中美國債持有關系的嚴重誤讀。截至2023年12月,中國持有美國國債規模為8054億美元,是美國第二大海外債權國。而“美國欠中國8600億美元”的表述缺乏事實依據——中國對美債權僅體現為所持美債,不存在美國“欠中國錢”的反向債務關系。
這一誤讀源于2023年5月美國共和黨議員馬克·格林的言論,其在國會聽證會上聲稱:“若中國不償還1.6萬億債務,美國將拒絕支付8600億欠款。”此處混淆了“美國國債持有者”與“主權債務債權人”的概念:美國國債是美國政府向全球投資者發行的債券,中國購買美債屬于投資行為,而非美國對中國的“負債”。
中美之間的債券關聯可追溯至晚清。1911年,清政府與美、英、法、德四國銀行團簽訂“湖廣鐵路債券”,借款600萬英鎊,年息5厘,以兩湖厘金、鹽稅為抵押。1979年,美國公民曾以此債券為由起訴中國政府,經中美談判,此案以“舊中國債務不代表新中國責任”為由駁回。
當代中美債券關系始于1982年,中國首次購買美國國債,主要出于外匯儲備管理需求。2008年金融危機后,中國對美債持有量峰值達1.32萬億美元,占美國國債總量的7.2%。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外國投資者持有的美債中,60%由各國央行和主權財富基金持有,屬于市場化投資行為,與政府間借貸有本質區別。
馬克·格林的言論,實質是美國兩黨債務上限之爭的衍生品。2023年,美國聯邦政府債務突破31.4萬億美元,接近法定上限,共和黨試圖通過“中國債務論”轉移矛盾。但從經濟規律看,美債違約將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蕩,美國自身需承擔90%以上的損失。
歷史上,美國曾多次通過“債務貨幣化”化解危機:1933年放棄金本位,1971年停止美元兌換黃金,2008年啟動量化寬松。這些操作本質是利用美元霸權轉嫁風險,而中國作為美債主要持有者,采取的是“分散化投資策略”——2013年以來,中國對美債持倉下降40%,外匯儲備中黃金占比從1.6%提升至12.3%。
此次爭議暴露了公眾對國際金融規則的認知盲區。美國國債的“發行-購買-償付”是純市場行為,不存在“國家間負債”的政治屬性。正如中國人民銀行前副行長吳曉靈所言:“持有美債是外匯資產的保值手段,而非政治籌碼,夸大債務關系對雙方都無益。”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測,到2033年美債利息支出將達1.2萬億美元,占聯邦預算的14%。這種結構性財政危機,才是美國債務問題的核心,而非所謂的“中美債務對抗”。當政治操弄凌駕于經濟規律之上,最終損害的是美國自身的信用評級——2023年8月,惠譽將美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級從AAA下調至AA+,正是對其債務治理能力的警示。
參考資料:
1. 美國財政部《國際資本流動報告》
2.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3.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