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美國數百家牛肉企業對華出口資格到期后,美國對華牛肉銷量大幅下降。美國政府公布的數據,給美國牛肉產業潑了一盆冷水。數百家美國牛肉企業的對華出口資格在3月16日到期后,美國對華牛肉出口量驟降。截至3月20日當周,美國對華牛肉出口量近乎歸零,僅有54噸。而在此前,從2月中旬到3月初,連續四周的每周銷售量都接近或超過2000噸。這意味著,與之前的銷售情況相比,此次出口量下降幅度高達約97%,幾乎相當于一下砍掉了7成訂單。
美國經濟貿易(資料圖)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情況的出現?美國肉類出口聯合會發言人喬·舒勒給出了解釋,他表示,由于數百家美國牛肉企業的資格在3月16日到期后至今尚未續簽,美國出口商和中國買家都不愿意就資格到期后生產的美國牛肉達成交易,畢竟沒人愿意讓產品面臨風險。在中國海關總署網站上,大量美國牛肉出口企業的注冊狀態顯示為“超期”,這就好比這些企業被移出了中國市場的“準入名單”,中國進口商自然不愿冒險采購。
這件事的背后,其實與中美貿易關系的大背景緊密相關。特朗普在貿易問題上的一系列舉措,使得中美貿易局勢一直處于緊張狀態。特朗普此前宣布的“對等關稅”措施原定于4月2日生效,他還多次表態不會給任何國家搞關稅豁免,不過卻特意提及中美能在貿易問題上展開“對話”。然而,中國并非墨西哥和加拿大,面對特朗普的施壓手段,中方有自己的應對方式。此前特朗普宣布對中國商品征收20%關稅后,中國迅速出臺多項制裁措施,對美國部分農產品商品征收對等關稅。
特朗普(資料圖)
在牛肉貿易方面,中方的反制措施效果顯著。中國市場對于美國牛肉產業來說至關重要。2024年,美國是中國的第三大肉類供應國,占到中國肉類進口總量的9%,出口額達到25億美元,僅去年一年美國就向中國出口了約17萬噸牛肉。如今中國減少從美國進口牛肉,對美國牛肉產業的打擊不言而喻。眾多美國肉類加工企業面臨困境,像泰森食品等企業受到了中國需求下降的沖擊。美國市場咨詢公司斯坦納咨詢集團的農業經濟學家阿爾廷·卡洛直言,包裝商們都憂心忡忡,因為中國是美國牛肉的一個巨大市場,如今兩周以來出口量近乎為零,這對美國牛肉產業的沖擊巨大。
中國之所以選擇在牛肉進口方面進行調整,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考量。美國牛肉主產區,例如得克薩斯州、內布拉斯加州等,多為共和黨票倉。中國通過限制美國牛肉進口,對特朗普政府的關鍵選民群體施加經濟壓力。這些州的農民和相關工會發現中國不再大量購買他們的牛肉產品,自然會對支持特朗普和中美貿易戰的政客產生不滿,進而影響特朗普在國內的支持率。畢竟特朗普或許不怕中美貿易戰,但他不能不擔心國內民眾對他的支持情況,尤其是在面臨中期選舉壓力的情況下。
牛肉(資料圖)
而且,從進口替代的角度來看,牛肉并非沒有其他選擇。中國與南美洲的阿根廷和巴西有著穩定的長期采購協議。購買阿根廷和巴西的牛肉,在品質和供應穩定性上與美國牛肉并無太大差別。在特朗普第一任期與中國打貿易戰時,俄羅斯對華牛肉出口量就呈現出與日俱增的態勢。這表明中國在進口牛肉的選擇上具有靈活性,可以將訂單交給對華友好的國家,以此來調整進口結構,減少對美國牛肉的依賴。
總的來看,此次中方在牛肉進口問題上的果斷行動,不僅是對美國貿易施壓的有力回應,也是在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下,中國靈活調整對外貿易策略的體現。中國通過快刀斬亂麻地減少美國牛肉進口,向美國傳遞了明確的信號:在貿易問題上,中國不會輕易屈服于外部壓力,而是會堅定地維護自身的利益。這一事件也給特朗普政府提了個醒,在制定貿易政策時,需要充分考慮到中方的立場和反制措施,否則美國相關產業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局面。未來,中美貿易關系將走向何方,是繼續在摩擦中僵持,還是通過對話協商實現緩和,全球都在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