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大起大落"的現金流表現,與公司穩健增長的利潤表已然形成鮮明對比。
2024年,母嬰零售行業站在了發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三胎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各地生育補貼和托育扶持政策相繼落地,為行業注入了強心劑;另一方面,價格敏感型和品質追求型用戶需求分化,加劇了市場競爭的“內卷”,使得企業業績“幾家歡喜幾家愁”。
4月3日,母嬰行業上市公司愛嬰室(603214.SH)交出了2024年成績單,公司全年營收同比增長4.06%,歸母凈利潤微增1.61%,扣非凈利潤增長9.78%。雖然愛嬰室主要財務指標均保持正向增長,但新刊財經梳理發現,這份看似"合格"的業績背后似乎暗藏隱憂。
數據來源:愛嬰室2024年報
經營活動現金流下降,非經常性收益占比凈利潤超三成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愛嬰室營業成本同比增長6.27%至25.36億元,增速超過營業收入增幅。然而,其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卻全面下降,出現"成本增、費用減"的剪刀差。雖然管理層將成本增長歸因于業務規模擴大,但所得稅費用僅微增0.05億元的實際情況,使得這一解釋顯得說服力不足。
數據來源:新刊財經據愛嬰室年報整理
俗話說"現金為王",對愛嬰室而言也不例外。愛嬰室這份成績單也出現了"增收不增現"的怪象,數據顯示,2024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縮水16.29%至3.33億元。盡管管理層將之解釋為線上促銷回款的季節性波動,但從歷史數據來看,愛嬰室近年的經營性現金流呈現波動特征,其中2021年為凈流出1.74億元,2022年顯著改善至4.29億元,但隨后連續兩年下滑,2023年降至3.98億元。這種"大起大落"的現金流表現,與公司穩健增長的利潤表已然形成鮮明對比。
數據來源:新刊財經據愛嬰室年報整理
償債能力來看,愛嬰室2024年短期債務結構有所改善,短期借款降至2.1億元,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1.33億元,應付利息0.21億元。經測算,其到期債務本息償付率為2.15倍,高于安全閾值1,表明其短期償債壓力可控。但需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末愛嬰室流動負債總額達10.19億元,雖然當前3.33億元的經營現金流能覆蓋核心債務,仍需警惕現金流持續下滑對整體償債能力的影響。
2024年愛嬰室非經常性收益達3431.63萬元,占歸母凈利潤比例為32.25%,該部分收入主要來自政府補助(1756萬元)和利息收入(78萬元),另有1185萬元其他收益未在年報中詳細說明。由此來看,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愛嬰室實際經營利潤僅7208萬元,凸顯其盈利對非主業收入的部分依賴,而這種結構或存在加劇未來業績波動風險的可能。此外,愛嬰室合同負債同比激增32%至9043萬元,公司雖將其歸因于預收貨款增加,但考慮該增幅較大,似乎仍需審視其收入確認的合理性。
員工規模縮減,核心高管薪酬卻逆勢上漲
從人力成本數據來看,愛嬰室近年似乎在持續推行人員優化策略。2024年末員工總數降至3116人,較2022年峰值3836人累計縮減18.8%。相應地,應付職工薪酬也呈現同步下降趨勢,2024年6538萬元較2022年9224萬元減少29.1%。
數據來源:新刊財經據愛嬰室年報整理
值得關注的是,愛嬰室2024年度關鍵管理人員報酬總額達602.5萬元,較2023年的584.2萬元提升3.13%,這一變化與同期公司員工總數下降6%、整體應付職工薪酬減少7.15%形成鮮明對比。
具體來看,愛嬰室14名高管年薪均未突破百萬,但其中核心管理層薪酬水平較為接近且保持穩定增長,董事長兼總裁施瓊稅前報酬91.93萬元(同比+17.57%),董事兼高級副總裁王云90.51萬元(同比+14.73%),高級副總裁兼董秘高岷89.45萬元76.51(同比+16.91%),財務副總裁龔葉婷85.87萬元(同比+18.02%)。值得說明的是,新任副總裁王曉思因在12月11日才就任,不足一個月的任職期內已經從公司獲得5.79萬元的薪酬。
數據來源:愛嬰室2024年報
股價波動,機構持股指標創新高
截至2025年4月3日,愛嬰室股價報收20.80元,對應市值28.82億元,年內累計下跌6.64%。回顧2024年走勢,愛嬰室從年初15.90元一度下探至8.95元低點,隨后長期在15元下方盤整;9月起開啟持續反彈,并于12月23日創出25.65元的年度峰值,這一波動軌跡反映出市場對其發展預期的反復修正。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網
股東結構方面,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愛嬰室呈現"散戶離場、籌碼集中"的特征,其中股東總戶數降至1.91萬戶,環比減少5.08%,而戶均持股量相應提升5.35%至7256股。機構投資者布局方面,2024年末持倉機構數量攀升至144家,合計持股量達3204萬股,兩項指標均創出階段新高,或顯示專業投資者對公司的關注度正在提升。
愛嬰室2024年的業績雖呈現營收利潤雙增的情況,但經營性現金流下滑、非經常性損益占比過高以及成本與各項費用的異常剪刀差,均暴露出其盈利質量的隱憂。隨著機構投資者持倉創新高,市場對其的審視或將更趨嚴格。
作者 | 沈言
編輯 | 吳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