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許光達,湖南長沙人,是共和國最年輕的開國大將,是新中國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黃埔軍校和留蘇經驗的將領之一。 作為“中國裝甲兵之父”,他不僅博學多才,善于開拓新局面,而且氣勢恢宏,遠見卓識。 幾次降銜申請,被毛主席高度稱贊為“共產黨人的一面明鏡”。
新中國成立后,許光達為第一任裝甲部隊司令員,上任之初,百廢待興,就向彭德懷下達了軍令:“黨已將裝甲兵交給我,我會努力完成任務,我這后半生就獻給我的裝甲兵了。”
為了盡快安排裝甲兵,那段時間他幾乎不回家吃飯,每天在辦公室工作到深夜。 由于早年在蘇聯學習坦克技術,許光達深知技術工作在裝甲部隊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他提出了“沒有技術就沒有裝甲兵”的口號,并強調:“一切工作都必須圍繞技術工作進行。如果離開了技術工作,既毫無建設可言,也沒有裝甲部隊。”
他親自率隊奔赴抗美援朝前線,與坦克先遣團指揮員一起檢查、研究和解決問題,為裝甲部隊建設總結經驗。
他未雨綢繆、靠前組織,為新中國第一代59式坦克研制成功付出了大量心血。1950年至1967年,許光達在裝甲部隊工作了17年,為裝甲部隊的創造和成長奉獻了他的余生,被譽為“鐵甲大將”,當之無愧。
在1955年,中央決定授予許光達作為大將。得知消息后,許光達覺得授銜級別有點高,所以主動申請降銜。 為此,他特地給毛主席、黨中央、各位副主席、軍委寫了一封《降銜申請書》 :“這些天,此事小槌似的不停地敲擊心鼓。我感謝主席和軍委領導對我的高度器重。高興之余,惶愧難安。我捫心自問:論德才資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靜嗎?……現在我誠懇、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請,授我上將銜。另授功勛卓著者以大將。”
要知道,在當時不同的軍銜和行政級別,工資、待遇是不一樣的,所以很多人都想要授更高的軍銜,甚至有幾個老革命家覺得授銜低而抱怨。毛主席看到這個現象后,很不滿意地批評道:“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授銜處。”
而看到許光達主動申請降低軍銜,毛主席拿著《降銜申請書》 說:“看看,這就是一面明鏡,共產黨人自身的明鏡!”
最終中央軍委采納了他的意見,將許光達的等級從四星改為五星,而考慮到許光達對保衛延安的貢獻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功績,在沙家店戰役、宜川戰役、荔北戰役都有他的身影,許光達的降職申請未獲批準,仍被授予上將軍銜。 毛主席高度肯定了許光達:“五百年前,大將徐達,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將許光達,幾番讓銜,英名天下揚。”
最后當然還是有很多人認為,在開國十大將中,只有許光達的人氣最低。 有人認為肖克、王震甚至許世友、劉亞樓評大將更有說服力,其實和他們相比,許光達被授予大將并不奇怪,我認為是以下4個方面:
第一:資歷,考慮歷史。許光達各期資歷不差,許世友正史中不見蹤影無法爭大將軍銜,林彪元帥力薦的劉亞樓抗戰7年遠在蘇聯,更何況和許光達相比,在滿是名將的四野都沒有明顯的優勢。
第二:軍功,績效考核。紅軍時期,許光達在湘鄂西地區僅次于盧冬生,抗戰時期,任第120師旅長、軍分區司令。 解放時期任縱隊司令員,作為"御林軍"為保衛延安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三:山頭,平衡關系。肖克和王震都是紅六軍團,不是紅二軍團。 湘鄂西根據地的本土將領只有盧東生、許光達和賀炳炎。 由于犧牲了太多將領,適當照顧許光達和賀炳炎也是情理之中。
第四:職位,面向未來。在建國初期一邊倒的背景下,許光達作為專業人才,還有留蘇背景,授予大將不僅方便對接蘇聯相關各部門,也有利于裝甲部隊未來的發展。
所以我們可以好好回顧周總理的那句評價:“保衛延安,許光達功不可沒。”還被稱為“黨中央的守護神”,在西北戰爭中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得到了毛主席、周總理、西北野戰軍、中央軍委的肯定,授予大將是當之無愧的。
今天的許光達故居位于湖南省長沙縣黃興鎮光達村,故居前有一座“讓銜碑” ,碑高2.5米,寬5米,重30噸,呈旗形,由花崗巖花麻石材質制成,碑頂鑲嵌著許光達將軍的石雕像, 內嵌有許光達上書毛主席主動要求降銜的書信。
52年前,歷史上的今天,許光達于1969年6月3日逝世,享年61歲,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而他所建設的裝甲兵團蓬勃發展,成為解放軍現代化建設的一支中堅力量。
最后我們要永遠感謝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奉獻精神,讓我們向許光達大將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