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4月6日,第一支掛著“自衛”名號的海上輸送群在廣島灣畔悄然成軍。當日本防衛相中谷元將“迅速且準確”的期許賦予這支百余人部隊時,歷史的風浪已在湍急翻涌。這支被精心設計用于介入臺海事務的運輸艦隊,恰似漂浮在東亞地緣棋局上的一葉扁舟,其命運注定要在時代洪流中承受不可承受之重。
1894年,豐島海戰打響,日軍巡洋艦“千代田”參與擊退北洋水師,揭開甲午戰爭的序幕。而在近半個世紀后的太平洋戰場,日本艦隊在中途島折戟沉沙,雖非運輸船首當其沖,卻已顯露后勤薄弱之隱憂。歷史反復證明,在高強度對抗中,運輸與補給艦往往最易成為犧牲品,甚至左右戰局走向。
今時今日,日本妄圖以兩艘中型運輸艦為核心,構建橫跨東海的“生命運輸線”,實則是在重復甲午戰爭前夕的戰略冒險。當第一島鏈內的任何軍事存在都將成為中國解放軍的優先打擊目標時,這支輸送群與其說是“快速反應部隊”,不如說是懸掛在東亞火藥桶上的引信。
日本政客刻意模糊“臺灣突發事態”的語義邊界,實則暴露了其介入臺海問題的政治圖謀。從地理維度觀察,南西諸島距離臺灣海峽最窄處不足400公里,恰好處在中國解放軍中程導彈的覆蓋半徑之內。如果日本運輸艦在缺乏空中掩護的情況下強行突進,無異于是將士兵裝進移動的棺材。“輸送群”有可能成為“送命群”。
歷史多次印證,臺海問題從不是域外勢力可以輕易操弄的棋局。從1950年代美軍第七艦隊介入臺海,到1996年臺海危機期間中美在軍事上的高度博弈,介入者無一不陷入戰略困境。任何試圖在臺海問題上“借火取勢”的行為,終將面臨不可控的反噬后果。日本若執意將“運輸群”推向風口浪尖,不僅是對地區和平的挑釁,更是對日本國民生命的不負責任。當第一發導彈劃破東海夜空時,那些被政治野心裹挾的年輕士兵,將成為地緣政治博弈中最無辜的犧牲品。
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回望,臺海和平關乎整個亞太的繁榮穩定。日本政治人物當深思:是繼續沉迷軍國主義迷夢,還是回歸和平發展正道?“輸送群”的桅桿已然豎起,但其航向不應指向危險的漩渦,而應轉向合作共贏的港灣。在二十一世紀的海洋上,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炫耀武力,而在于把握時代潮流,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讓子孫后代共享和平的陽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