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特朗普政府意圖向中國造船收費,造成美國各行業怨聲載道。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3月27日報道,美國海運承運商大西洋集裝箱運輸公司(ACL)首席執行官安德魯·阿博特警告稱,這一對華“毒計”,將迫使中國制造的船舶遠離美國,進而導致全球供應鏈失衡,并將運費推高至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的最高水平。“這對美國出口商和進口商的打擊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大,”阿博特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將破產,不得不關閉公司。”
3月中旬的時候,美國海運管理局遞交了一份建議草案。只要是中國建造的商用貨輪,想要進入美國港口,就得被征收150萬美元的港口附加費。美國自以為這樣就可以制裁中國的造船業,想讓美國造船廠重新“發揚光大”。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當中國的制裁出爐后,反而讓美企損失更重。
海外貿易(資料圖)
據路透社報道,全美多行業高管3月24日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舉行的聽證會上警告稱,美國總統特朗普要“重振美國造船業”計劃可能會適得其反,該計劃依賴對與中國有關聯的船舶征收費用,這一做法將對美國本土船舶運營商、出口商以及相關就業等造成沖擊。報道稱,上述計劃已在美國海運業引發強烈反彈。因為它威脅到的正是那些能為特朗普“重振美國造船業”計劃帶來訂單的航運公司及其客戶。
事實上特朗普想很簡單,指望通過這個打擊中國的造船業,扶持自家的造船業,可是特朗普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問題,美國造船早就不行了,自2017年以來就沒有建造過1艘新油輪,1980年后更未造過液化天然氣運輸船。也就是說就算人家想買美國船,也買不了啊,因為美國根本就造不了船。全球造船業中心,已經轉移3輪了,從歐美地區轉移到日本,再從日本轉移到韓國,現在已經轉移到中國了。
特朗普(資料圖)
而中國可沒閑著,反制措施立馬跟上。3月4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一紙公告,直接瞄準了美國的農業命脈。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年需求量超1億噸,美國占了60%的份額。這次反制,中國海關查出美國大豆種衣劑超標,直接暫停三家美國企業資質。這招看似簡單,實則戳中美國軟肋。艾奧瓦、伊利諾伊這些農業州本來是特朗普的鐵票倉,結果現在農民的訂單沒了,大豆堆在倉庫賣不出去,價格還直線下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貨3月5日就崩了,跌得交易員都看傻眼。
說白了這場潛在危機中,最慘的要數美國農民了,他們不僅要承受來自中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的報復性關稅,還要陷入中國船舶費用糾紛的泥潭。反正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不管是特朗普的關稅政策還是這個潛在的高額“服務費”,坑的都是美國人自己。
另外,3月23日,中方簽署國務院令,正式公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規定》細化了2021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完善并擴充中國反制裁工具箱,為中國應對國外制裁提供法律依據。《規定》分工更明確、機制更完善、手段更全面、參與更廣泛、威懾更有力。《規定》對反制措施的實施主體、職責范圍、執行程序等作出系統性安排,進一步明確了“誰來管”“如何管”等問題。
中國造船廠(資料圖)
通過法律形式,把這種反制裁、反迫害,規定為每個人、每個在華企業和機構的法定義務,這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沒有這項法律,中國公民或者中國企業要對抗外國政府的制裁,往往屬于個人行為。一旦遭受經濟損失,不知道該找誰為自己撐腰。政府部門也沒有一個完善的依據來為這些公民和企業提供保護。外國企業如果因此而損害中國的利益,政府部門或者各級司法機構同樣也缺少一個準繩,來對他們進行懲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