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天經常看到關于澤連斯基公開言論,批判美國對俄羅斯拒絕停火,甚至加強火力攻擊都“毫無反應”。確實美國這邊也沒有做出什么回應。因為美國最近都在忙著關稅的事情,恐怕沒時間搭理烏克蘭,如果烏克蘭愿意簽礦產協議的話,那又不一樣了。那我們先來看看怎么回事吧。
澤連斯基在 4 月 6 日的講話中,連續兩次對美國提出尖銳批評。首先,他指責美國對普京拒絕停火 “無動于衷”,強調俄羅斯空襲數量增加證明 “施壓不足”。隨后,他更直接抨擊美國駐烏大使館的聲明 “軟弱”,認為其未明確將克里維里希市 18 人死亡(含 9 名兒童)的襲擊歸咎于俄羅斯。這種遞進式的批評,讓我想到了 2025 年 2 月他在白宮與特朗普的激烈爭吵 —— 當時他因拒絕簽署 “礦產換援助” 協議而提前離場,導致美烏關系一度緊張。
從現在來看,澤連斯基的爭吵不是沒有目的的,現在的批評也并不是單純地發泄情緒。他刻意選擇在特朗普推動 “部分停火”、尋求與俄關系解凍的敏感節點發聲,既向美國國內傳遞 “烏克蘭不會妥協” 的信號,又能在歐洲盟友面前塑造 “反俄先鋒” 形象。法國總統馬克龍隨后的迅速響應,正好印證了這一點。馬克龍說:“停火刻不容緩。如果俄羅斯繼續試圖拖延時間并拒絕和平,就需要采取強有力的行動。”
在他老家被襲擊的事件中,澤連斯基團隊將傷亡數字精確到 “18 人死亡,9 名兒童”,并通過社交媒體發布現場照片和遇難者家屬采訪。這種新聞報道方式與 2024 年 8 月庫爾斯克軍事行動時的手法如出一轍 —— 當時烏軍雖未達成戰略目標,但澤連斯基卻宣稱 “控制 1294 平方公里土地”,非常精確,成功地轉移了國內對戰場失利的注意力。
更有意思的是,澤連斯基將俄羅斯的襲擊定義為 “恐怖襲擊”,并引用聯合國人權高專圖爾克的 “魯莽漠視” 定性。我就想問,現在兩國不是在交戰嗎?這種表述試圖將沖突從地緣政治層面提升到 “文明對抗” 高度,與 2023 年吉達和平峰會時推動的 “全球南方支持” 策略完全一致。盡管發展中國家在該會議上態度謹慎,但澤連斯基仍通過塑造 “受害者” 形象,爭取到法國、德國等西方盟友的持續軍援。
但是,在我看來,澤連斯基的策略存在明顯矛盾:一方面高調譴責俄羅斯,另一方面卻面臨國內腐敗丑聞。
2024 年 10 月曝光的 “官員偽造殘疾證明逃避兵役” 事件,導致總檢察長辭職,暴露出烏軍動員體系的漏洞。他為應對這一危機,在批評美國的同時,宣布成立工作組核查所有殘疾證明,并解散征兵體檢機構。這種 “內部整頓 + 外部施壓” 的組合拳,旨在維持國內士氣,避免重蹈 2022 年 “亞速營” 爭議的覆轍。
值得注意的是,澤連斯基的輿論攻勢并非單向輸出。他在批評美國的同時,刻意與歐洲盟友保持協調。在克里維里希市遭襲后,澤連斯基在社交媒體上 "感謝"31 個國家的支持,唯獨對美國大使館未提 "俄羅斯" 的聲明提出尖銳批評。這種 "選擇性表揚" 既鞏固了歐洲支持,又通過對比凸顯美國的 "軟弱",迫使特朗普政府在 24 小時內調整措辭,公開譴責俄羅斯襲擊。
這種多維輿論戰的效果立竿見影。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局報告,2025 年 3 月至 4 月間,美國對烏軍事援助請求在國會的通過率從 62% 升至 79%,部分共和黨議員因擔憂選民 backlash 轉而支持加碼制裁俄羅斯。澤連斯基的 "借刀殺人" 策略,本質上是將烏克蘭危機轉化為美國大選的 "議題放大器",在特朗普的政治傷口上持續撒鹽。
都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澤連斯基這種“賣慘式”的新聞外交確實讓烏克蘭得到了其他國家的支持與幫助,但過度依賴西方輿論場可能導致外交孤立。澤連斯基的每一次發聲,都在為這場戰爭加注籌碼 —— 他在賭西方的價值觀共鳴,在押俄羅斯的戰略誤判,最終能否 “以弱勝強”,或許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