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4月7日,想必股市嚇了大家一跟頭。
來自股市的風暴是多重利空共振的結果,大眾一直在嘲笑特朗普愚蠢,與全球為敵,卻忽視了愚蠢也有殺傷力;美國的關稅政策、美聯儲政策的搖擺對中國的影響是直接的,但不可否認,股市的風風雨雨也有來自樓市的影響。
這個影響來自房地產稅。
宏觀文件在這樣的時間窗口擴大征收房地稅試點,取消人均60平方米免征面積,二套房稅率提升至1.2%,導致二手房掛牌量激增32%,部分房源降價超15%。
不得不問,圖了個什么?
我們知道,房地產所有的問題都與土地財政有關,全國地方財政收入的50%依賴房地產,房地產不好,土拍流拍,地方財政失去了土地出讓金的支持,又沒有米萊的魄力,精簡機構;那么,就只剩下了一種選擇,加發超長期特別國債,用長債化短債。
問題是去年加征了12萬億,今年突破赤字率3%的安全線,放寬到4%,而統計口徑與國際并不一致,境外機構認為實際上已經達到8.8%,可以說,2025年將是中國經濟一個分水嶺;政策力圖通過放水刺激經濟;但中國與日本沉沒的三十年有一個不同的背景,日本當時沒有這么大的負債率;而中國除了公開的數據,還存在地方隱性債務,這個數據充滿了不確定性,沒有人知道到底是多少?16萬億,還是116萬億?在這樣的背景下,房地產表現具有決定性。
如果房地產繼續下行,地方財政失去了土地出讓金的支持,負債率會快速疊加,預期中的大放水刺激經濟就是風險;同時,我們也可以做一個逆向思維,假定房地產無法扭轉預期,那么,與其死守一個不確定的土地出讓金,不如執行一個法定收入,把債務風險分攤給社會,這就是房地產稅。
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時間窗口?
土地出讓收入的天花板是2021年,為8.7萬億,那時要實行房地產稅,是得了芝麻丟了西瓜,弄得不好賠了夫人又折兵;2024年土地出讓收入已經腰斬,如果2025年繼續減少,地方財政就失去了預期;這時算筆賬,就清楚底層邏輯了,全國460億平方米,取消人均60平方米免征面積,二套房稅率提升至1.2%,兩頭一擠,平均稅率當在1%左右,理論上可以收4萬多億,剛好抵上的土地出讓金,不失為一種平衡的策略。
重要的是土拍不能強賣,要房地產稅是不能不交。
至于樓市,隨它去吧。天大的影響,也要讓地方正常運轉起來。
看來辦公室精英也在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