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商業不景氣,除了世界和中國經濟本身的運行周期所造成的固有波動以外,民間輿論中普遍存在另一種看法——電商。
事實上關于電商對實體的爭論,早在淘寶等最早一批電商平臺出現的時候就不絕于耳。
想當年,電商以“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口號席卷而來,若是從“商品的搬運工”這一角色來看的話,電商確確實實效率要比實體高得多,且市場價值也更大,這是不容置疑的。
現如今,電商已經蓬勃發展了十幾年,實體店鋪所受到的沖擊大家都有目共睹,那么,是不是就說明,實體店被“消滅”,完全就是電商的罪過呢?
人民日報犀利點評:“死的不是實體店,是那些20年不變的榆木腦袋!”
為啥這樣說呢?
從電商與實體店之間這十多年來的“斗爭”結果來看,的確有大批量實體店在猛烈的沖擊下關門大吉,然而被許多人忽視的一個事實是,仍然有一部分實體一直在穩健增長。
從全球視角來看,電商并不是我國獨有的東西,許多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像是美國、日本、韓國、加拿大等等國家都有電商購物平臺。
那為啥我們國家的實體經濟所受到的“摧殘”最為顯著?
我們曾經耳熟能詳的家樂福,全中國已有近百家門店關門歇業,
還有遍地開花的永輝超市,2024年永輝超市一年虧損了27個億,
乃至曾經創下19年未關一店的大潤發,近年來也頻繁傳出關閉門店的消息。
反觀被網友稱為“沒有淡季的‘6A級景區’”胖東來,買個菜要排隊拿號,多少人寧愿開車、坐高鐵前來購物消費,每逢節假日門口排隊的人都要繞商場幾圈,光是2024年,胖東來集團旗下13家門店,銷售總額就達到了169.64億元。
除了這種大型商超,幾乎涵蓋了90%類目的線下零售業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光是2024年上半年,我國國內有6882家門店宣布閉店,其中除了沃爾瑪、永輝超市、大潤發、盒馬生鮮等大型商超之外,還有瑞幸咖啡、蜜雪冰城等頭部連鎖品牌。
在這六千多家關門的門店中,餐飲業就有6000多家。
還有一個倍受電商沖擊的行業是實體書店。
過去,人們想買書必然要走到附近的書店去翻一翻看一看,挑選自己心儀的書籍,但是在電商崛起后,電商平臺的書店種類更加齊全,一家店即可覆蓋全國。
而且,線上書店,尤其是頭部書店的拿貨量比實體書店更大,議價權更重,這些因素疊加,線上的價格更顯優惠。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消費者自然會“用腳投票”,選擇線上購書。
電商平臺的商品,價格一定比實體店更便宜,這個觀念已經普遍根植在人們的心中。
除了價格,電商平臺似乎比實體店更省時省力,更有保障。
刮風下雨、寒來暑往,消費者在家動動手指就能買到自己需要的商品,有售后問題也能呼喚快遞上門退換貨,連運費都不用出。
當然了,在這樣強勢的競爭下,也沒人拿刀架在實體店的脖子上逼著他躺平。
當年咱們在實體店購物時,絕對都遇到過店員對顧客橫眉豎眼的情況,買回家的商品若是出了問題,去調換的時候還免不了要跟老板爭執一番。
如此快捷的服務再加上超高的性價比,對比實體店簡直就是“降維打擊”?
那么,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下,是否意味著實體就沒有出路呢?
其實不然,正如人民日報所點評的那樣“死的不是實體店,而是二十年不變的經營腦”。
那么實體的未來又在哪里?
中國有句老話“師夷長技以制夷”,剖析在電商瘋狂發展的這些年依舊無法被其撼動一二的實體行業便可窺見其中的“奧秘”。
首先咱們來看河南許昌的胖東來。
在如此“低價盛行”的時代,胖東來的商品其實并不便宜,然而只要買過胖東來商品的顧客,都會承認胖東來的商品是“貴有所值”,許多從小在許昌長大的人,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幾乎全都是在胖東來購買,哪怕是電商橫行的當下。
從細節來看,胖東來光是購物車就準備了7種,可供不同需求人群使用;商超內部的工作人員也是時刻關注著顧客的需求,為顧客提供周到的服務;
還有像是女衛生間的坑位比男衛生多一倍、.買重口味的食品會附贈口香糖、廁所永不缺紙,也沒有異味、隨處可見的便民設施,比如放大鏡和濕手器、超市出口配備的洗手臺、洗手液、紙巾以及微波爐、烤箱、保險冰塊等等一系列服務。
可以說只要你有需求,胖東來總能先你一步想到。
而且胖東來幾乎是國內少有的做到食品外包裝的圖片不止“僅供參考”的商家。
胖東來自營的“燕麥脆”,有網友做過實驗,發現它的包裝圖片和實物幾乎一致,從大小,到顏色,不存在“圖片僅供參考”的情況——它自己做的魚干也是如此,所見即所得。
擔心食品安全的顧客,也可以從監控中無死角觀看后出制作過程。
在售后服務上,胖東來會在調價后主動聯系之前購買的顧客進行退還差價,就這一點,別說實體店了,連電商商家都沒人做得到。
“胖東來式服務”和多年前吊打國內火鍋品牌的“海底撈式服務”如出一轍。
而且,在胖東來極致的體驗和服務背后,滿是一群拿著高待遇員工,光是保潔一個月都能領到7600元的稅后收入,要知道許昌2023年80%的居民工資也只在3000-7000元之間。
至于更詳細的,小編也就不一一列舉了,總而言之,真正能在這場“廝殺”中活下來的實體,必須要具備過硬的實力,畢竟現在已經不再有6、70年代那么大的市場紅利了。
所以,我國電商之所以能夠在價格上將實體店“按在地板上摩擦”,洽洽就是因為電商直接砍掉了成本中最大的一塊——房租。
大家更青睞在電商平臺購買商品無非也就是價格比實體店便宜。
大家都知道實體店最大的成本就是房租,這一說法甚至不限于店鋪位置的好壞,其次就是人工、廣告、燈光、銷售等等。
在社會經濟越來越惡化,民眾越來越窮的情況下,為了節省開支,民眾只有依賴從網店購買低價商品。
這就像一個吸食鴉片的人,明知有毒,卻無法擺脫。
在一輪又一輪的電商交易中,唯一得利的,只有電商平臺,就像開賭場的莊家,無論賭徒們窮不窮,每一次的提成抽水,是不會少的。
而我們作為消費者來說,大家的消費變得越來越理性,所以在購買選擇上肯定是更傾向于更便宜的一方,哪怕這件商品既“看不”見,又“摸不著”。
但是,這樣的惡性循環難道全都是電商、實體店商家,和消費者的“錯”嗎?
電商和實體店這兩種商業模式,存在著根本上的區別,遠遠不止成本差異那么簡單。
咱們就以一個城市來說,實體店就好比是一個人身體中負責泵血的心臟,那么電商則像是一臺抽血機。
比如你家附近的小超市老板王叔,他做生意需要租門面、每月交房租給當地房東、雇兩個店員、解決了當地就業、每年按規定繳納地方稅收。
進貨時找的是本地批發商(更具價格優勢)、門店裝修找的是附近的裝修隊、廣告門頭找的是附近的廣告公司等等...
于是,在王叔的房東、店里的店員、裝修隊工人、本地批發商、廣告公司員工都賺到了錢,手里有了錢他們就會出去消費,有人消費,王叔的超市也能賺到錢。
可以說,家門口的王叔開一家小超市,賺的每一塊錢,很大一部分都留在了當地,像一個水池里的水在不斷循環流動。
相比之下,你在某寶買一件東西,錢直接流向了杭州或其他電商基地。
送貨的快遞小哥工資不高,能留在本地的消費有限,大量稅收流向電商總部所在地,本地的小商店因為競爭不過便宜的網購而關門,關聯產業如本地批發市場也受到影響......
這就相當于是把社區里的水不斷被抽走,送到了遠方。
看到這可能有人會說了,那電商行業也帶動了不少就業崗位,像是物流、模特、攝影、美工等等。
然而,數據是不會說謊的——
22年中國電商總銷售額43.8萬億,直接從業人員僅722萬,如以每個店鋪夫妻2人加員工2名年銷售額100萬算,造成4380萬店鋪倒閉,約1.7億人失業。
這1.7億人帶動的消費就業就此消失。
喪失了就業的這部分人首先就喪失了消費能力,哪怕是對于電商來說也一樣沒什么好處。
近些年網店的競爭也一樣十分激烈,家家都打“價格戰”,滿屏充斥著9.9、19.9包郵,再這樣的瘋狂壓價下,平臺的利潤也越來越低,商家賺不到錢,就更別提什么服務升級、產品升級。
后來出現的電商直播更是“雪上加霜”,李嘉琪一個“雙11”一個團隊賣出189億元商品,李嘉琪個人提成18億。
什么概念?
相當于他一個人的收入等于我國4000家公司的年收入總和,80%網店的收入幾乎全部被幾個網紅拿走了。
因此可以看出,電商只有少數人在賺錢,富者更富,貧者更貧。
使錢流通環節出現問題,人們賺錢越來越難越來越卷。
因此,在不少四五線以下的城市中,曾經繁華的步行街現在空店越來越多,本地的服裝店、家電店紛紛倒閉,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只能外出,
進而導致房價下跌,地方政府稅收減少,公共服務質量下降...
這種惡性循環已經很多地區出現。
反觀電商集中的地區則繁榮發展,高樓林立,就業機會多。
在直播電商出現并快速發展時,人們的購物方式又取決于人們如何分配他們的時間、精力與金錢。
而時間的分配,在直播電商中似乎成為了一個悖論。
直播一方面通過苛刻的選品以及推送式的服務節省了人們買到優質商品的時間,但是又在另一方面將人們牢牢鎖在了視頻娛樂中,耗費了更多的時間,
從而導致消費者的線下時間減少,一部分實體店鋪的消費場景幾乎被完全奪走了。
當然,直播電商和實體店鋪的此消彼長也可以用另一種邏輯來解釋——
當人們沒有足夠的錢用以消費時,自然也只能看短視頻聊以娛樂,此時的實體店鋪也會因消費者捂緊錢袋而衰退。
哪一種解釋更能夠成立呢?這可能是我們難以討論的另一個問題了。
總而言之,長此以往,全國各地的消費能力都會被削弱,電商最終也會因為消費市場萎縮而受到影響。
所以說,真正打敗實體店的,不是房租,也不是電商,而是那個不知變通的“腦袋”,
相比較來說,電商雖然比實體店更具成本優勢,但是實體店在對顧客的服務中建立連接,可以更好的了解顧客的需求,也更便于為顧客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務以提供顧客的粘性。
而且在實體店購物,顧客能夠更直觀的看到、摸到,畢竟電商平臺上實物與照片還是存在一定差異的。
真正破局的關鍵,還是在于實體店對于自身的突破和創新。
前文論述的那么多電商單方面碾壓實體經濟的壞處,也是為了讓大家知道實體“翻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實體店鋪的存在,是城市之所以能將人們聚集在一起的關鍵因素之一。
線下的消費時空也不僅僅只有百貨、購物這樣的消費需求,同時也需要各種品類的娛樂、服務店鋪,而這種店鋪是線上無法取代的,比如劇本殺、健身房、美容、娛樂等。
在傳統書店哀嚎一片之時,一家名為“西西弗書店”的實體店鋪卻依然異常火爆,這家書店是賣書的,但又不僅僅只是賣書。
店內為顧客精心準備了免費的閱讀區和咖啡廳,環境優雅,讓顧客能夠在選購的同時享受到更多元化的服務。
所以說,那些嚷嚷著電商就是實體店的末日的那群人,真的是該“換換腦子”了,與其整日抱怨大環境小環境,不如仔細做做市場考察和調研,跟上時代的腳步!
對此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