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自然節氣,亦承載著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感恩思源的文化內涵。為弘揚傳統民俗,商丘博物館特推出“紙鳶書情:清明尋春繪箏”主題社教活動,以紙鳶為紐帶,串聯歷史、藝術與親子互動,帶領市民感受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3月30日上午10點,“紙鳶書情:清明尋春繪箏” 清明節主題社教活動在商丘博物館一樓歷史課堂內如期開展。來自商丘市區的20組家庭為我們的活動增添勃勃生機。
01
清明文化講堂:溯源千年,對話傳統
活動伊始,志愿者以生動圖文和趣味問答,帶領小朋友們回溯清明節的起源與發展。從清明節的悠久歷史到掃墓、踏青、放紙鳶等多元習俗,深入解讀清明節“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核。
紙鳶故事:從通訊木鳥到非遺傳承
通過現場圖文講解,講述風箏兩千年的演變史:從魯班“削竹為鳶”的智慧,到唐宋文人墨客筆下“閑逐兒童放紙鳶”的風雅,再到“剪斷箏線寄哀思”的民間祈福傳統。小朋友們了解了紙鳶扎、糊、繪、放的四大技藝,感受在文化發展的當下,風箏制作技藝是如何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親子共繪:卡通文物躍然紙鳶
經過簡單講解介紹后,每組家庭領取空白紙鳶與繪畫工具,以商丘博物館館藏文物為靈感,繪制專屬卡通圖案。青銅器的紋飾、陶俑的造型、書畫的意境,在小朋友們的筆下煥發童趣新顏。家長與小朋友共同發散思維、構思創作,體驗傳統工藝與現代美學的碰撞。
02
成果展示:紙鳶寄情,定格春憶
創作完成后,小朋友們手持紙鳶作品在博物館中庭合影留念。鏡頭記錄下的不僅是色彩斑斕的風箏,更是親子協作的溫馨瞬間與對傳統文化的致敬。
商丘博物館“紙鳶書情:清明尋春繪箏”的清明節主題社教活動以寓教于樂的形式,讓小朋友們在動手實踐中理解清明習俗與非遺技藝,通過協作繪畫,增進家庭情感,將館藏文物轉化為卡通元素這一行為,也能夠拉近歷史與生活的距離,激發大家對商丘本土文化的認同感。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個清明,在慎終追遠的同時,共赴一場與春光的約定,讓紙鳶載著歷史的溫度與親情的暖意,飛向更遼闊的文化天空。
來源:商丘博物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