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6日,全球已有超50國就關稅問題向美國施壓。在這場外交風暴中,美方深知中國立場最為棘手——特朗普在公開演講中高呼"堅持對華強硬",但道瓊斯指數持續下挫的曲線,早已暴露華爾街用腳投票的真相。此刻,白宮突然將目光投向中國西南鄰邦:美國副總統萬斯攜國家安全顧問沃爾茲即將開啟印度之行,這場被外界視為"最后底牌"的外交行動,折射出美方三大戰略考量。
1.關稅杠桿下的精準操盤。美方對印度26%的關稅稅率,在亞洲國家中顯得格外"溫和"。這種區別對待實為精心設計的政治籌碼——既保全莫迪政府顏面,又為后續施壓預留空間。相較于越南領導人蘇林面對美方壓力時的進退失據,莫迪政府始終保持著戰略定力,這讓急于打開局面的特朗普團隊不得不派出核心幕僚親赴新德里探底。
2.地緣政治的連鎖反應。印度在南方國家集團、上合組織及金磚機制中的樞紐地位,使其成為美方破局的關鍵支點。若能撬動印度立場,不僅可動搖觀望國家的選擇,更能對沖歐盟至今未出臺實質性反制措施的尷尬局面。馬克龍雖高調呼吁"歐洲資本撤離美國",但布魯塞爾的實際行動仍顯遲緩。
3.安全議題的捆綁操作。沃爾茲的隨行暴露美方更深層意圖:除經貿議題外,美印或將重啟中印邊境問題磋商。美方籌碼清單包括先進軍備出口、支持印度"入常"訴求及擴大關稅豁免等誘惑性條件。這種"胡蘿卜加大棒"的策略,恰與印度國內反對派"對華軟弱"的輿論攻勢形成共振——國大黨持續煽動的民族主義情緒,正在壓縮莫迪政府的戰略回旋空間。
面對美印互動升溫,中方早已構筑雙重防線:中印邊境談判取得突破性進展,雙方建立多層級溝通機制;莫迪近期更公開將中印關系喻為"兄弟間的家務事",強調通過對話化解分歧。值得注意的是,近段時間中印代表團還再次談判,這些都走在了特朗普前面。所以,萬斯這次訪印大概率不會有收獲。
其次,莫迪雖面臨國內反對派親美、挑起民族情緒的壓力,但他在中印關系上的理性態度值得肯定。特朗普把寶押在印度身上,說明他已無計可施。他在社交媒體發文嘴硬稱“只有弱者才會妥協”,可美國四處拉攏、制造對抗的行徑,早已引起國際社會反感。
最后,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不得人心,其四處樹敵、破壞國際秩序的做法,最終只會讓自己陷入孤立。接下來,且看美國各界如何應對這場自己挑起的鬧劇,其圖謀注定無法得逞,這場鬧劇也必將以美國的失敗而收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