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在歐洲的戰略大撤退,使得法國開始在國際事務中積極作為。法國高調介入俄烏沖突,本意在彰顯其作為歐洲大國的影響力,試圖填補美國撤離后留下的權力真空,成為歐洲安全事務的新軸心。然而,這一行動卻讓法國深陷俄烏沖突的泥潭。無奈之下,法國將目光投向了中國,這在客觀上卻讓中國對美博弈中多了一張牌。
2025年3月,法國外長巴羅訪華,行程中特意安排上海之行,凸顯法國渴望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合作。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中國龐大且充滿潛力的市場對法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此時訪華并宣稱建立中法“強大伙伴關系”,正值美國在烏克蘭戰場上演“戰略大撤退”,暫停對烏軍事援助并施壓基輔停火。馬克龍政府則宣布接管美國情報支持空缺,法國的“赫利奧斯”間諜衛星網絡持續為烏軍提供戰場監控。這一鮮明對比,體現了歐洲地緣戰略的覺醒,法國以“抗俄先鋒”之姿,對美國全球戰略形成了客觀牽制,使美國在“聯歐制華”與“聯俄制華”的戰略選擇中陷入兩難。美國既要防止歐洲徹底倒向中國,又需維系與俄羅斯在關鍵礦產領域的合作。
在能源結構方面,法國核能占比達70%,相比曾高度依賴俄氣(依賴度曾達55%)的德國,法國在抗俄問題上更具戰略資本。馬克龍政府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通過每周四次與澤連斯基通話,緊密參與烏克蘭事務。
馬克龍在2025年2月宣布的“歐洲防務復興計劃”,是戴高樂主義在數字時代的復興。法國聯合意、西等國推進“未來空戰系統”(FCAS)和“地面主戰系統”(MGCS)項目,沖擊美國F - 35和艾布拉姆斯坦克的市場壟斷。
2025年法國國防預算激增30%至550億歐元,40%用于人工智能指揮系統開發,法德聯合研制的第六代戰機原型機首飛,其數據鏈系統完全獨立于北約標準,標志著歐洲防務體系正努力掙脫美國技術枷鎖。這一軍工體系的“去美化”進程,與歐盟《歐洲芯片法案》相呼應,歐盟計劃到2030年將半導體市場份額從10%提升至20%,致力于重構跨大西洋產業鏈。
巴羅外長在北大演講時強調的“戰略協調”,是戴高樂“第三極”思想的當代呈現。法國在人工智能、氣候變化等新興領域與中國深度合作,形成了對沖美國技術霸權的“新中間地帶”。法國看似“為歐抗美”的戰略選擇,成為撬動中美博弈天平的關鍵因素。
相較于美國與英國,法國對待中國的態度顯得更為理性。早年間,法國便深入研究中國,認可中國基于自身國情所做出的選擇。作為一個有著深厚底蘊的文明國度,法國在文化和思想層面自認為優于英國。
法國擁有獨立的戰略思想,在諸多國際事務上,觀點與美英存在分歧,彼此間也存在一定競爭關系。從歷史傳承來看,法國一直延續著自身獨特的定位。在當下復雜的國際局勢中,關鍵時刻,法國憑借在歐洲的巨大話語權,再度成為國際關系杠桿上關鍵的一環。它與歐洲各國保持著良好關系,沒有陷入僵局,在外交等事務上留有諸多周旋余地,這也為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獨特作用奠定了基礎,讓法國得以在全球格局中展現別樣的影響力。
從積極介入烏克蘭事務到追求數字主權獨立,馬克龍政府正以獨特的戰略智慧,在美中歐三角關系中開辟出“高盧路徑”。法國的這些行動,都在客觀上為中國在國際戰略格局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也正是中國如此重視中法關系的重要原因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