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系這檔子事,說起來從來都不簡單。政治上針鋒相對,軍事上劍拔弩張,但經濟上呢,兩岸卻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023年,臺灣大學教授蘇宏達拋出了一個挺炸裂的觀點:在兩岸經貿關系的歷史里,臺灣在某些時候、某些領域里,居然能比大陸更占上風,甚至還能給大陸施加點壓力。這話一出,島內島外都炸開了鍋。
誰是蘇宏達?為啥他的話這么重磅?
先說說蘇宏達這個人。他是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的院長,搞歷史和兩岸關系研究的資深學者。
這家伙在學術圈里混得風生水起,尤其對兩岸的經貿互動有自己一套獨到的看法。
2023年,他在一次公開演講里提到,兩岸經貿關系沒表面上那么簡單,臺灣不光是被動挨打的一方,有些時候還能主動出擊,甚至讓大陸不得不在談判桌上讓步。
為啥這事兒聽著這么新鮮?
因為一般人談到兩岸經濟,總覺得大陸這幾年GDP蹭蹭漲,市場大得嚇人,臺灣早就只能跟著大陸的節奏走。
數據顯示,2023年臺灣對大陸(包括香港)的出口占了總出口的40%以上,妥妥的第一大市場。可蘇宏達偏偏說,臺灣不光是依賴大陸,在某些關鍵地方還能反過來給大陸上點眼藥。
要聊臺灣怎么施壓大陸,先得搞清楚兩岸經貿關系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時間得倒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時候大陸剛改革開放沒多久,經濟底子薄得很,急需外面的資金和技術。
臺灣呢,當時是“亞洲四小龍”之一,工業化搞得有模有樣,尤其在電子、機械這些領域,技術甩大陸好幾條街。于是,臺商就成了大陸眼里的香餑餑。
從那時起,臺資開始大規模流向大陸。
據官方統計,到2020年,臺商在大陸的投資總額已經突破1000億美元,涉及的行業五花八門,從電子零件到化工原料,再到后來的半導體,都有臺灣的身影。
那會兒大陸對臺商是各種優惠政策,稅收減免、土地便宜,恨不得把人綁過來投資。反過來,臺灣也靠著大陸的廉價勞動力和廣闊市場,賺得盆滿缽滿。
不過,到了21世紀,尤其是最近十幾年,情況變了。大陸經濟起飛,GDP穩坐全球第二,市場規模和產業能力都今非昔比。臺灣呢,雖然還有技術優勢,但經濟總量跟大陸一比,差距越拉越大。
2023年,大陸對臺貿易順差高達上千億美元,臺灣對大陸的依賴越來越深。
照理說,這種情況下臺灣應該沒啥底氣跟大陸硬碰硬,可蘇宏達偏偏說,臺灣在某些領域還真有辦法讓大陸低頭。
秘辛揭秘:臺灣施壓大陸的幾個硬招
工具機產業:技術卡脖子
先說工具機這塊兒。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00年初,大陸制造業開始起勢,對高精度工具機的需求蹭蹭往上漲。工具機是啥?簡單講,就是造機器的機器,制造業的命根子。那時候臺灣在全球工具機市場排得上號,尤其在精密加工這塊兒,技術領先大陸一大截。
可臺灣沒那么好說話。蘇宏達提到,在一次兩岸經貿談判里,大陸提出讓臺灣放寬工具機的出口限制,畢竟大陸市場這么大,臺灣賣過來不虧。可臺灣那邊態度硬得很,直接回懟:“我們的技術是核心競爭力,憑啥隨便給你?不答應我們的條件,我們就賣給東南亞或者歐洲。”
大陸當時急著發展工業化,沒轍,只能捏著鼻子接受了臺灣開的一些條件。
農產品貿易:你不讓步我就不賣
再看農產品這塊兒。臺灣的農產品在大陸很吃香,水果像鳳梨、釋迦,品質好,價格也不算離譜,大陸消費者搶著買。可臺灣對大陸的農產品進口卻卡得死死的。
2010年前后,大陸好幾次提出想讓自己的農產品多進臺灣市場,比如東北的大米、山東的蘋果,但臺灣那邊總是拿食品安全和本地農業保護當擋箭牌,硬是不松口。
有一次談判,臺灣代表直接放狠話:“你要不給我們農產品減點關稅,我們就少賣點東西給你,反正日本、東南亞的市場也歡迎我們。”大陸一看,臺灣的農產品在市場上還真有號召力,少了這塊兒還真有點麻煩,最后只能在關稅上做了些讓步。
高科技產業:半導體這張王牌
最硬的底牌還得數高科技,尤其是半導體。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里地位不是蓋的,臺積電幾乎壟斷了高端芯片代工市場。大陸這幾年搞產業升級,芯片國產化喊得震天響,但核心技術還是得靠進口,尤其是臺灣的貨。
蘇宏達講了個事兒,2015年左右,大陸想讓臺灣放寬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特別是半導體設備和芯片,希望借此加快自己的技術進步。臺灣這邊卻不干,理由是技術安全和經濟命脈不能隨便放手。談判桌上,臺灣代表態度明確:“這些東西是我們吃飯的家伙,給了你我們怎么辦?”
施壓的底氣哪來的?
臺灣為啥能在這些地方跟大陸叫板?蘇宏達分析,這背后不光是經濟,還有政治和國際環境的因素在撐腰。
首先是技術這張牌。像工具機、半導體這些領域,臺灣的技術積累不是一天兩天能趕上的。
大陸雖然這幾年進步快,但在高端制造和核心技術上,還是得靠臺灣的供應。
這種依賴給了臺灣談判的籌碼,只要大陸一天沒完全自給自足,臺灣就能在這上面做文章。
第二,臺灣不光盯著大陸市場。像農產品和高科技產品,臺灣早就鋪好了國際化的路子。日本、東南亞、歐洲、美國,都是它的買家。這種多元化讓臺灣在跟大陸談條件時多了幾分底氣,反正不賣給你還有別人排隊等著。
再一個是政治因素。臺灣跟美國、日本這些國家的關系不一般。尤其在高科技領域,美國對大陸的芯片限制政策,間接讓臺灣成了大陸不得不依賴的“中間人”。這種國際環境的支持,也讓臺灣在經貿博弈里多了一層護身符。
大陸也不是吃素的:反制措施上線
當然,大陸也不是光挨打不還手。
面對臺灣的施壓,這幾年大陸的反制措施也越來越硬氣。
2023年,大陸啟動了對臺貿易壁壘的全面調查,說白了就是要查清楚臺灣這些年對大陸產品設了多少不公平的限制。這招挺狠,直接把球踢回臺灣那邊,看你怎么接。
另外,大陸還加大了對臺商的拉攏力度。各種優惠政策、產業園區,吸引臺企來大陸投資,等于把臺灣的經濟命脈往自己這邊拽。
數據顯示,2022年臺商在大陸新增投資項目超過5000個,金額同比增長了10%以上。這種軟硬兼施的策略,讓臺灣的施壓空間慢慢被壓縮。
咱再看看數據,2023年臺灣對大陸出口總額大概是1800億美元,占臺灣總出口的40%多一點。反過來,大陸對臺出口也就800多億美元,順差1000億出頭。這說明啥?臺灣確實靠大陸市場吃飯,但大陸對臺灣的依賴也沒低到可以隨便甩開。
施壓還能玩多久?
蘇宏達最后還聊了聊未來。他覺得,臺灣這種施壓的招數不是長久之計。
大陸的產業升級速度快得嚇人,像半導體國產化率這幾年已經從10%漲到20%多了,照這趨勢下去,臺灣的技術優勢遲早會被磨平。
到時候,臺灣再想靠技術卡脖子,怕是沒那么容易了。
再說市場這塊兒,臺灣的“新南向政策”喊了好幾年,效果也就那么回事兒。
東南亞的市場是大了點,可跟大陸比起來,消費能力和穩定性差得不是一星半點。臺灣要是真把雞蛋全放到別的籃子里,風險只會更高。
蘇宏達拋出的這段秘辛,算是給兩岸經貿關系開了個新窗口。我們不能指望惠臺讓利等政治行為能夠等價地換回臺灣人的真心,在這場原本就不平等的貿易中,我們早就已經“賠”了不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