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博物館迎來新一波參觀熱潮。頗為吸睛的是,南京市博物總館跟織曉聯名推出布藝毛絨刺繡瓷器。當梅瓶變身毛絨文物瓷瓶,創意文創吸引了許多游客的目光。將毛絨布藝與傳統瓷器元素融合,用毛絨布藝材質對中國傳統瓷器進行全新演繹。
當下,用還原“爆款”文物的文創貼搭建一座“微型博物館”,是年輕人的新風尚,也反映出文創市場對年輕消費者需求的精準把握。去年開始爆火的毛絨文創則推出了各種沉浸式版本:蘇州博物館打包“蟹黃黃”,陜西有烤“絨饃饃”,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現場“制作”兵器毛絨玩具,甘肅省博物館則推出“煮”麻辣燙毛絨文創等等。如今布藝毛絨家族還在“上新”,帶來全新的空間美學詮釋。
在南京市博物館(朝天宮),一件元代景德鎮窯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就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這一場景。這件梅瓶不僅是南京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還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
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如何變身?梅瓶此前已經推出了多款文創,比如冰箱貼、拼圖。不僅可以直接帶回家,在就設于館內的TOI圖益拼圖店,舒適的文創體驗空間內可現場體驗。
“小口、短頸、豐肩、深腹”,第一次站在南京市博物館的展柜前,凝視那只青白釉梅瓶,腹部繪制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歷史故事,是秦末漢初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瓶身處韓信月下執戟的剪影,被元代的匠人用鈷料勾出淡青色的輪廓,像一片被月光拓印的往事。
文創開發者告訴記者,“我們想留住那片月色,但不要冷冽的瓷,要暖的、可觸碰的溫度。我們以絨為瓷,還原青花瓷白,并賦予柔滑手感。瓶身青色畫面被拆解成5幅精工刺繡的裁片,選用最能還原青花色彩的有光紗線,還原釉色光源變化下的多重色彩。”
其中,韓信手中的長戟最難還原——既要英氣,又不可鋒利。最終用蘇繡中的“散套針”,交織重疊,繡出颯爽英資。瓶身處那凹凸有致的立體造型,更是經二十多年的裁縫師傅手工縫制數小時,以求還原器物的完美形態。
不只有梅瓶,釉里紅歲寒三友紋梅瓶也擁有了毛絨的溫暖質感。千載青松、不倒翠竹、疏影淡梅,構成了中國文人的《歲寒三友》。歲寒三友,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堅韌、高潔與堅貞的品質,也體現了人們對高尚品德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布藝與瓷器的碰撞,擦出新的火花。
松針懸雪,竹葉藏風,梅瓣輕裹著千年瓷器之美。松,古蹉蒼勁;幾竿修竹傍石而生,筍芽從縫隙間伸出;梅,繁枝參差,花萼交疊雜而不亂,被窯火柔化成釉下紅,在開片裂紋里生出暖意。
據介紹,制作布藝毛絨刺繡瓷器時,為還原瓷瓶上的釉下紅,紅中帶灰,嘗試了相近的幾十種色彩,最終染出帶灰調的“舊年紅”以還原梅瓶真實釉色。舊年紅與毛絨白瓷色相印成趣,重塑千年瓷器之美。釉下一抹紅,便勾勒出大明風范,絕代風華,讓人愛不釋手,想把這些鎮館之寶帶回家,從而讓博物館文物融入生活之美。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石偉
編輯 丁皓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