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網擁有約3700萬粉絲的網紅“IShowSpeed”(中文昵稱為“甲亢哥”)直播中國行爆火外網,“China Travel”正在風靡全球。去年,我國接待入境游客13190萬人次,共有11.6萬家企業在這個火熱的市場中蓬勃發展。
01
入境游市場加速復蘇
去年共接待13190萬人次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定義,入境游指的是非境內居民到境內進行的旅游活動,包括觀光、度假、探親訪友、醫療、購物、參加會議及從事經濟、文化、體育和教育等活動。我國入境游客的人群劃分定義是,外國人、港澳臺同胞等,但不包括政府部長以上官員及其隨行人員、外國駐華使領館官員及其隨行人員、服務人員和受贍養者、常駐中國大陸一年以上的外國專家、留學生、商業機構人員等類型。
據央視新聞,截至3月24日,今年北京口岸出入境外國人數量已突破100萬人次,同比增長44%。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顯示,自2024年12月17日實施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以來,截至今年3月17日,全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達880.5萬人次,同比增長34.9%。
3月26日,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中國入境旅游發展年度報告2024》顯示,隨著入境旅游簽證、支付、住宿等便利化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在繼2023年我國入境旅游市場實現大幅增長后,2024年呈現出更加明顯的恢復增長態勢。
報告認為,入境旅游市場正在加快復蘇。根據最新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4年我國共接待入境游客13190萬人次,同比增長達61%,恢復到2019年的九成以上,遠高于2023年的恢復水平。
這樣的高速復蘇離不開包括簽證、支付及住宿便利化等在內的一系列促進政策。尤其在簽證方面,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我國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入境簽證便利化政策,分別在2023年12月、2024年3月中旬、6月底、9月底、11月初和11月底有序擴大單方面免簽國家范圍。隨著4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薩摩亞獨立國政府關于互免簽證的協定》正式生效實施,中國已同27個國家實現全面互免簽證。加上我國對38個國家實行單方面免簽入境政策,這意味著65個國家的公民可持普通護照免簽來華。此外,我國全面放寬優化了過境免簽政策,并針對郵輪團隊游客以及港澳臺外國人團隊游客入境實施不同程度的免簽政策。免簽政策對入境旅游拉動效應明顯。
數據顯示,2024年通過免簽入境的外國人2012萬人次,增長達112.3%。根據移民局邊檢機構檢查外國人出入境數據,估計超過六成的外國人通過免簽來華。
與2023年相比,2024年入境旅行商的游客接待量普遍有所回升。對于少數服務高端定制用戶或MICE等特定市場的入境旅行商而言,其游客接待量已恢復到甚至超過2019年水平;主營碎片化產品和專業主題線路產品的旅行服務商業務的恢復水平也較高,很多恢復到2019年游客接待量的六七成。相對而言,傳統包價入境旅行社的恢復水平低一些,部分受訪者表示其業務恢復至2019年的五六成左右。
02
現存11.6萬家跨境游企業
超六成成立5年以上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3月28日,2025年我國已注冊2819家跨境旅游相關企業,相比2024年同期注冊量增長16.6%。企業存量方面,我國現存11.6萬家跨境旅游相關企業。
從企業注冊量來看,今年同比增長16.6%。經過2020年至2022年的調整,2023年全國旅游需求爆發,跨境旅游相關企業注冊量同比激增170.8%至1.16萬家,達近十年跨境旅游相關企業注冊量增速峰值;2024年注冊量同比增加9.0%至1.26萬家。
成立年限上,我國跨境旅游領域以老牌企業為主,超六成企業成立5年以上,其中成立5至10年之間的企業最多,占比41.0%,成立超10年的企業占比24.9%。成立1年內的企業最少,占比10.8%。
從行業分布來看,我國跨境旅游相關企業以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為主,有8.6萬家,占比74.4%,其次是歸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企業,有0.7萬家,占比5.9%。
03
港澳臺地區游客占八成
新客源市場潛力顯現
從客源市場看,這場復蘇并不均衡。港澳臺地區入境旅游市場基礎穩固,日趨火爆,是首要的入境旅游市場。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跨城消費”熱潮的持續升溫,港人北上熱情持續高漲。2024年,港澳臺地區居民來內地/大陸旅游10496萬人次,同比增長54%,占入境旅游市場整體約八成。
澳門特區統計暨普查局數據顯示,2024年通過旅行社購買出境旅游服務的澳門居民58.3萬人次,其中前往中國內地者占77%。
中國大陸持續是中國臺灣地區居民最重要的出境旅游目的地之一,根據中國臺灣地區旅游部門的統計,中國大陸是臺灣居民的第二大出境旅游目的地,2024年首站到訪中國大陸的臺灣地區游客277萬人次。
具體到外國人入境旅游數據,市場結構有所分化。2024年,我國接待外國游客2694萬人次,同比增長達96%,顯著高于港澳臺地區入境旅游市場的增速。
免簽政策對新馬泰等近程市場的效應明顯,他們是恢復最快的外國客源市場。同為近程市場的日韓則恢復相對較慢。2019年,韓國和日本來華旅游人數分別為435萬和268萬人次。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顯示,2024年1-8月,韓國和日本公民入境中國分別為159萬和68萬人次,這與2019年相比有較大差距。
歐美市場恢復同樣較慢。受到俄烏沖突、貿易摩擦等地緣政治問題影響,西歐北美國家往返中國的直航航班恢復較慢,從事歐美游客接待的入境旅行商普遍表示歐美國家來華旅游在2023年和2024年恢復相對較慢。市場基數較小的西班牙和意大利市場的業務恢復相對較快。
除了上述傳統客源市場,新興客源市場也顯現出開發潛力,涵蓋中東歐地區的匈牙利、保加利亞、波蘭等國家,墨西哥、拉美地區等西語國家,中亞地區的俄語國家等。
04
免簽利好吸引來華游
深圳是去年入境游客最多口岸
目前,中國已同27個國家簽署全面互免簽證協定,對38個國家實行單方面入境免簽,對54個國家人員實行240小時過境免簽,開放口岸從19個省份的39個,增加到24個省份的60個,并將停留范圍從原來的一省一市為主,擴大到允許跨省跨市旅行。
2025年2月10日,國家移民管理局發布公告,宣布實施東盟國家旅游團入境云南西雙版納免簽政策。持續優化的免簽政策,吸引了更多海外游客來華旅游。
從入境游客的主要城市目的地來看,復蘇步伐并不一致。北上廣深仍是最重要的入境口岸城市。根據各城市公開的統計數據,2024年,這四個城市的入境游客接待量均接近或超過400萬人次,其中,深圳和上海入境游客接待量最高,分別接待了977萬人次(過夜)和671萬人次入境游客。
深圳主要得益于港澳居民,尤其是香港居民的大量到訪,占入境游客總量的比重達85%,港澳居民合計到訪量占比更是高達97%,成為了去年入境游客人數最多的口岸。
深圳邊檢總站的數據顯示,2024年香港居民經深圳各類口岸入境內地超7700萬人次。今年3月31日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深圳各類口岸累計出入境交通運輸工具297萬輛(艘、架、列)次,同比增長15.4%;出入境人員超6400萬人次,同比增長15.2%;出入境外國人157萬人次,同比增長39.5%;其中免簽入境的外國人超32萬人次,同比增長112%;具體到客源市場,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公民入境人數增長明顯,同比分別增長59.3%、43.9%、46.7%。
從恢復水平來看,深圳和上海的入境游客接待量均恢復到2019年的80%以上,廣州和北京緊隨其后。
由于距離的優勢,“去上海過周末”在韓國年輕人中流行起來。2024年,上海入境游訂單同比增長93%,上海邊檢總站共查驗入境外籍人員456萬人次,是2023年全年的2倍,其中免簽入境外籍人員數量167萬人次,是2023年全年的4.7倍。
據上海邊檢總站統計,自2024年11月8日我國對韓國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免簽政策以來,截至2025年2月6日,上海邊檢總站在浦東、虹橋兩大機場口岸查驗我國上海與韓國往來客運航班5000余架次,查驗韓國籍出入境旅客數量37.3萬人次,環比增長近六成。
除了四個一線城市以外,2024年廈門和珠海的入境過夜游客接待量均超過200萬人次。他們分別主要得益于距離相近的中國臺灣和港澳居民的較大規模到訪。城市相關統計部門數據顯示,中國臺灣地區市場對廈門入境過夜旅游市場的貢獻為39%,港澳地區市場對珠海的貢獻達84%。
05
旅行規劃AI工具漸成熟
個性化定制旅行產品增加
谷歌搜索數據顯示,潛在來華旅游需求水平持續提升。2024年海外民眾對來華航班和住宿的搜索量持續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平均較2023年同期高26%。2025年一季度,海外民眾對來華航班和住宿的搜索量繼續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未來一段時期內,潛在來華旅游需求將進一步增加。
入境游客需求日益多元的市場趨勢推動旅游供給向多元化發展。一方面,需求的多元化正在吸引新的市場參與者。一些原本專注于出境旅游的旅行商,如遠海國際和眾信旅游等,憑借豐富的行業經驗和國際資源,敏銳地捕捉到入境旅游市場的潛力,已經或者正在轉型進入這一領域。另一方面,傳統包價旅行服務商正在積極調整業務策略。他們正在根據入境游客的個性化偏好與需求,量身定制專屬的旅游行程,拓展主題定制型旅行線路產品。
為適應散客市場的崛起,部分包價旅行服務商還積極布局一日游、半日游等在地成團的碎片化產品,為潛在入境游客提供更加靈活便捷的產品選擇。
同時,AI等技術正在深度融入旅行服務業,入境旅行服務業可能正面臨著尚未完全察覺的深刻變革。這場變革不僅在提升行業效率和服務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還將推動市場分化,重塑現有行業格局。
國際上出現了許多愈加成熟的旅行規劃AI工具,如Mindtrip、Layla(原Trip Planner AI)、Wanderplan等,我國也出現了專門服務來華國際游客的垂直AI平臺,典型如GoChina.ai。未來,伴隨這些工具為更多入境散客所使用,我國的景點、住宿、餐廳、零售等旅游供應商以及面向C端的旅行服務商將更加需要在全球在線平臺上增加曝光量,通過積累正面用戶評論提升數字資產,以增加被AI推薦的機會。
長遠來看,隨著AI技術和其他數字化工具的進一步應用,行業分化趨勢或將愈加明顯。AI技術將推動當前不太標準化的產品,例如旅行規劃、即時講解和導覽等服務逐步轉化為標準化產品,進一步侵蝕傳統旅行商的業務范圍。在這種場景下,升級后的OTA平臺或新的基于AI等新技術的數字平臺則更加聚焦于面向大眾市場,提供標準化的旅游產品;而傳統旅行商可繼續通過提升服務質量和溫情化體驗,專注于為中高端用戶提供品質旅行服務和不可替代的體驗。
數據來源
中國旅游研究院《中國入境旅游發展年度報告2024》《國內旅游發展年度報告2024》、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各市公開旅游統計數據、谷歌旅行洞察Travel Insights with Google、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國家統計局、國家移民管理局、中銀證券《社會服務行業入境游市場系列報告:政策市場雙輪驅動解碼ChinaTravel熱潮》、智研咨詢《2018—2024年中國旅游綜合體行業市場分析預測及投資方向研究報告》、共研網《2025—2031年中國入境游市場全景調研與投資潛力分析報告》、中國市場調研網《2024—2030中國入境游市場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報告》、中研華泰研究網《中國旅游市場發展預測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華經情報網《2018—2024年中國旅游主題社區未來趨勢預測分析》、觀研天下《2024年中國旅游行業分析報告》、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攜程FlightAI航空智能大數據、華泰研究、企查查。
策劃:新快報記者 羅韻
采寫:新快報記者 羅韻
制圖:廖木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