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樂陵市楊安鎮調味品產業鄉村振興綜合體的楊安鎮調味品博物館,馬上能感受到嗅覺和視覺的雙重沖擊。1200余種五顏六色的調料琳瑯滿目,從傳統的花椒大料、燉肉料到火鍋底料、方便面醬包,再到黃燜雞、瓦罐湯等地方名菜定制調料……空氣中辛香醇厚的“中國味道”和聲光電加持的展臺及傳統調料銷售場景展示相結合,讓人嘆為觀止。
楊安鎮調味品博物館里琳瑯滿目的調味品。
“我們這里不僅是調料產品和文化的展廳,更是企業合作的橋梁。今天我們就接待了四批客人,有電商選品團隊,也有餐飲企業客戶。繁忙的時候,我們一天接待過10多批客人。”3月28日,博物館講解員介紹道,這座全國唯一的調味品博物館,已成為楊安鎮調味品產業融合的“會客廳”。
在楊安鎮調味品產業園的山東華百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百鄰)展廳里,公司行政人事部經理白書梅手持一瓶燉鹵料包自豪地說:“我們這款華暢品牌的燉鹵料是市級非遺產品,配方源自祖輩傳承,原材料都是精心選擇的。”華百鄰不僅為知名的北京老飯骨、安琪酵母等品牌代工醬料,每月代工營業額達數十萬元,還自主研發了適合年輕人口味的“一醬成菜”的小炒醬、健康低脂的油醋汁等爆款產品,單款產品線上單日銷量最高都突破過5萬單。
還沒進入華百鄰的生產車間,一陣濃郁純正的復合香氣就撲面而來。在原材料倉庫里,除了精選的花椒、大料等傳統原材料,還可以看到李錦記醬油,海天豆瓣醬,伊例家草菇醬料等成品配料。“我們生產調味品,選用的都是優質原材料。確保質量并維護好楊安調料品牌,已經是我們所有楊安人的共識。我們自己的職工食堂,炒菜燉肉都是使用自己的調料,顧客更可以放心選購。”白書梅說道。
楊安鎮調味品博物館里的老調味品商鋪實景展示。
目前華百鄰的產品半數為傳統線下銷售,線上銷售和代工各占兩成多份額。企業產品產線上,代工產品從幾克的脫水蔬菜包到幾十克的復合調料包一應俱全。白書梅介紹道:“公司電商渠道成為近年來的增長亮點,抖音直播間帶貨效果顯著,主播一場直播最少能賣出四五千單產品。”
在華百鄰快遞打包車間,40歲的崔柳社區居民任曉新正動作麻利地打包快遞。“我們是計件工資,多勞多得,我日均能打包1000個快遞盒。一天能掙150多元,一年收入四五萬元沒問題。”任曉新說道。過去務農收入微薄,如今家門口就業既能顧家又增收。像她這樣的快遞打包員工,華百鄰旺季時需聘用30余人,年帶動村民增收超百萬元。
華百鄰只是楊安鎮調味品產業蓬勃發展的縮影,目前全鎮調味品企業達到了280家,讓5萬人口中近三分之二的居民實現“離土不離鄉”就業。從原料采購、生產加工到物流運輸,全鎮形成全產業鏈閉環,年產值突破260億元,產品出口70余國,占全國香辛料市場份額40%。
為突破同質化競爭,楊安鎮政企合力推動產學研融合。華百鄰與高校合作共建研發中心,推出藥食同源調味料,樂陵市投資建設調味品科技共享產業園,整合檢驗檢測、冷鏈物流等資源,助力企業降本增效。
任曉新正動作麻利地打包快遞。
“調味品是預制菜的核心,我們正搶抓風口,推動‘味都楊安’品牌走向世界。”楊安鎮黨委書記孟憲軍表示,未來將依托調味品產業鏈聯合黨委和國企注資的產業集團,加速國際化布局,目標五年內產值突破600億元,讓“中國味道”香飄全球。
從肩挑貨郎到現代化工廠,從“買全國賣全國”到“買全球賣全球”,楊安鎮用半世紀書寫了“無米成炊”的產業傳奇。而今,這座“中國味都”正以創新之筆,讓中國味道走向更廣闊的世界,續寫鄉村振興的富民新篇。
(大眾新聞·農村大眾記者 唐峰 通訊員 賈鵬 靳如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