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江蘇綠色低碳建筑國際博覽會(簡稱“2025綠博會”)在南京落下帷幕。作為本屆綠博會的核心學術活動,由國際綠色建筑聯盟主辦,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科技發展中心、中通服咨詢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承辦的“名家話綠建”第11期活動,于2025年4月2日如期舉辦。
來自建設、設計、施工等單位技術人員,國際綠色建筑聯盟會員代表,以及關心綠色建筑發展的國內外人士參加。
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劉漢龍,江蘇省設計大師,南京大學教授傅筱,四川省大衛建筑設計創始人劉衛兵等嘉賓出席論壇,并圍繞“數智融合 助力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主題展開精彩對話互動。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聚焦"雙碳"戰略的盛會上,中國建筑師劉衛兵攜其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導師指導的博士研究成果—TISE系統設計思維理論和PEN評估體系,以及斬獲第十七屆中國國家精瑞科學技術獎的《川西林盤更新·南溪遙》實踐案例,為全球綠色轉型提供了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智慧的“中國方案”。
劉衛兵作為享譽中外的建筑師,在論壇中分享了其基于TISE-PEN系統性思維的城鄉規劃設計理念,并強調這一方法論在推動建筑與城市低碳轉型中的關鍵作用。
TISE系統思維:從理論到實踐的跨界融合
劉衛兵的觀點源于其在國際學術舞臺的深度參與。在剛剛結束的第九屆能源與環境科學國際會議(ICEES 2025)上,劉衛兵曾代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建筑學院發表演講,提出“TISE系統思維應成為城鄉規劃與建筑設計的核心方法論”,主張通過技術(Technological)、機構(Institutional)、社會(social)與環境(environmental)四個維度的系統協同,構建韌性低碳的城鄉空間,并從人(People)、經濟(Economy)和自然(Nature)三個方面對建成效果進行評估。其論文被收錄于大會論文集,成為建筑設計領域少數入選的研究成果,標志著中國學者的理論建構已進入國際主流學術視野。
此次博覽會上,劉衛兵進一步將這一理論與“數智融合”主題相結合,劉衛兵將TISE系統思維與其建筑規劃實踐深度結合,并指出:“數字化與智能化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是重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的關鍵。通過系統思維整合數據平臺、綠色材料與生態設計,才能實現從單體建筑到城市集群的低碳閉環。”
這一學術積淀在本次論壇上轉化為更具實踐張力的表達。面對來自30余國的600余名與會者,劉衛兵將TISE系統思維與江蘇實踐深度結合:“數字化與智能化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是重構建筑碳排放管理的關鍵。我們正在見證從‘綠色建筑’到‘綠色系統’的范式轉變——就像南溪遙項目通過全生命周期設計,將單棟建筑的改造升級為整個林盤生態系統的再生。”
數智賦能:綠色建筑的江蘇實踐
劉衛兵強調,綠色建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性、支撐性地位。為進一步培育富有綠色內涵的新質生產力,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劉衛兵高度評價江蘇在綠色建筑領域的探索。本屆博覽會以“科技點亮綠色城鄉”為主題,特設“智能建造”“城鄉建設碳達峰碳中和先導區”等八大特色展區,集中展示了新能源、數字化技術在建筑領域的融合應用。例如,中通服咨詢設計研究院推出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統,以及科大訊飛的AI驅動的建筑能耗優化方案,均體現了TISE框架中“技術驅動創新”的理念。
劉衛兵特別提到:“設計師需要跨界知識結構的重構,通過政策引導與市場協同,形成‘設計—施工—運營’全鏈條低碳可持續實踐,這正是系統性思維落地的中國路徑。”
國際視野下的“中國智慧”輸出
作為橫跨學界與業界的"雙棲者",劉衛兵在論壇中展現出獨特的國際對話能力。他援引ICEES 2025上MIT學者關于氣候適應性建筑的研究,對比指出:"江蘇的模塊化光伏幕墻與川西林盤的竹鋼構架,看似技術路徑迥異,實則共享同一底層邏輯——用在地材料破解全球性難題。"這種思維在其實踐中具象為雙向賦能:南京鼓樓區的"針灸式更新"借鑒了四川聚落微介入策略,而南溪遙項目的數字模擬平臺又反哺了長三角城市群碳效評估體系。
面對全球氣候治理的緊迫性,劉衛兵提出更具雄心的倡議:"綠色建筑需要建立‘國際標準-地域實踐’的轉換機制。
就像國家精瑞獎將南溪遙推向全國、聯合國亞洲都市景觀獎將幸福嶺推向世界,我們將致力推動TISE-PEN設計評估體系與LEED、BREEAM等國際認證體系的互認對接,讓中國智慧成為全球規則體系的組成部分。"這一主張與世界生態建筑發展潮流高度契合,正如聯合國環境署專家瑪麗娜·科瓦奇所言:"中國建筑師正在重新定義可持續設計的維度——他們用系統思維縫合了技術進步與文化傳承的裂痕。"
行業呼吁:從“單點突破”到“系統重構”
在論壇壓軸的跨界對話中,劉衛兵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漢龍等專家達成共識:綠色建筑需跳出技術堆砌的局限,轉向系統性變革。他提出四條進階路徑:
?政策工具箱升級?:整合碳交易、綠色債券等28項政策工具,建立"碳效-經濟-社會"三位一體的激勵機制;
?數據基座建設?:依托江蘇等先行地區,構建覆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國家級碳排放數據庫;
?學科邊界消融?:推動建筑學與能源科學、環境工程的深度交叉,培育"系統化可持續設計師"新職業群體;
?文化基因解碼?:建立傳統營造智慧的數字基因庫,避免綠色轉型陷入"千城一面"的技術主義陷阱。
這些倡議正在轉化為行業行動。論壇期間,江蘇省住建廳將綜合專家意見,完善綠色建筑專項規劃考核體系,而劉衛兵團隊參與的《城市更新策劃與評估標準》已完成并將試點應用,標志著中國綠色建筑評估正式邁入"四維協同"低碳建筑時代。
結語
作為連接國際學術前沿與地方實踐的橋梁,劉衛兵的觀點為江蘇乃至全國綠色建筑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本屆博覽會不僅展示了技術成果,更通過思想碰撞,推動行業從“碎片化創新”邁向“系統化變革”。正如劉衛兵所言:“綠色建筑的未來,屬于那些能用系統思維整合技術創新與人文關懷的探索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