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于啟章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一、“99個人都跑了,就剩我一個”
1990年代初的安徽鄉村,一位年輕農民正面臨著生活困境。
因為家境貧寒、文化不高,王仁和早早便只能回家務農,可事實上,僅僅種地又難以糊口。
1993年,抱著一絲改變命運的希望,王仁和來到合肥,開了一家小糧油店,開始蹬著三輪車進城賣大米。
賣大米不需要多少文化,卻讓他第一次摸到了商品流通的門道。
幾年下來,王仁和積攢了一點微薄的積蓄,總算勉強維持了生活。
然而在賣米過程中,他對農民“豐產不豐收”的無奈有了越來越深切的體會:“100斤黃燦燦的稻谷,賣的錢買不回100斤化肥”。
“糧食賤賣”這件事深深刺痛了這個樸實的農民,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顆創業的種子——能否把大米進一步加工,提高附加值,幫助農民解決“賣糧難”的問題?
1996年,王仁和決定放手一搏:嘗試用大米做米線。
他在合肥南郊一個簡陋的院落里創辦了自己的小作坊。
當時他的想法很質樸:把賣不出去的大米變成米線,既能讓農民的辛苦不白費,也能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王仁和創業初期稱得上是舉步維艱:
米線這種食品在當時的安徽幾乎沒有任何市場基礎,消費者聞所未聞,甚至不知道米線“怎么吃”。
王仁和只得天天蹬著三輪車走街串巷,免費送米線供人品嘗,以期打開市場。
整整十年,他風雨無阻推廣米線,投入的熱情遠遠超過收獲的回報。這期間,許多同行知難而
退,但王仁和咬牙堅持下來。
“做米線的100個人里,99個都跑了,就剩我一個人在干”——他日后以玩笑的口吻如此描述當年的執著。
正是憑著這種不服輸的韌勁和對初心的堅守,他在看不見前路的黑暗中默默耕耘,沒有放棄心中那個樸素的夢想。
其實到2005年前后,王仁和的米線小作坊依然規模不大,勉強糊口,算不上真正“做起來”。
但長期的磨礪讓王仁和一直在加深對于米線產業的理解,也是靠著自己的執著,他熬過了最艱難的黎明前黑暗,為即將到來的轉機做好了準備。
二、“改不好就死,不改死路一條”
2006年,王仁和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
這一年,他大膽嘗試,創辦合肥王仁和米線廠,將“小作坊”推向“前店后廠”的模式。
同時,面對安徽本地消費者,他深知必須在產品上下功夫。
王仁和遠赴米線發源地云南,請來兩位米線大師傅傳授正宗過橋米線和多樣吃法,包括熱湯燙熟、紅燒牛肉澆頭、涼拌米線等制作秘訣。
有了地道的配方和改良的口味,受到食客的欣賞,王仁和的生意漸漸有了起色。許多合肥人第一次發現,原來米線還能這么好吃。
王仁和形容那段日子:“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方向”,十年摸索終于迎來曙光。
隨著口碑擴散,王仁和米線的品牌逐步在安徽打響,2006年至2012年間陸續在合肥及周邊開出了數十家直營米線店,生意越做越紅火。
一碗碗筋道爽口的米線,成為當地老百姓喜愛的特色美食,“王仁和”也逐漸成為合肥米線的代名詞。
在這一階段,王仁和不僅親自把關口味調試,還不斷根據顧客反饋改良湯料和配菜,用心打磨每一道出品,奠定了品牌初期的良好口碑。
與此同時,隨著門店增多,他敏銳地意識到:僅靠作坊式生產和夫妻店經營,難以支撐更大的夢想。
品牌升級和轉型勢在必行。
王仁和親自訂下兩個轉變方向:首先,米線生產需要突破手工的小作坊模式,實現標準化和規模化;其次,企業必須從單純餐飲拓展到產業化運作。
經過反復思量,王仁和做出了創業生涯中最關鍵也最艱難的決定:自主改造生產設備,實施自動化轉型。
當時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么因循守舊,坐視企業逐漸被市場淘汰;要么破釜沉舟,投入巨資研發自動化米線生產線。
然而,研發這種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千頭萬緒——米線行業一向門檻低,國內尚無成熟的自動化設備可供借鑒,這意味著所有設計創新都要靠自己摸索。
同時,研發投入巨大且風險高,萬一失敗,辛苦打下的江山可能毀于一旦。
即便如此,執著的王仁和選擇背水一戰:“改不好就死,不改死路一條。不改是等死,改了失敗也是死路一條,那就拼一拼!”
在他的動員下,公司組建了一支攻堅小組,他親自帶隊進駐一家賓館閉門研發40多天,團隊日以繼夜繪圖試驗,無數次失敗再重來。
半年之后,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攻克技術難題,2010年11月,第一條自主創新的米線自動化生產線正式投產。
王仁和的米線生產線
這條生產線投產后效果立竿見影:產能大幅提高,產品成本下降,米線品質更加穩定。
這場自我革命使企業擺脫了產能瓶頸,搶抓住了市場機遇,也把“王仁和米線”帶上了新的臺階。
王仁和深有感觸地說,正是那次放手一搏,把企業從生死邊緣拉了回來,更印證了他堅信的一個道理:執著、用心、創新,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
三、從小作坊到行業龍頭,一年7億
完成自動化改造后,王仁和米線進入了穩健擴張和產業鏈深耕的全新階段。
現代化的生產線讓米線日產量大增,產品迅速走出安徽,銷往全國。
很快,“王仁和米線”從區域小吃變身為覆蓋全國并且出口歐美、東南亞的知名品牌,年產值突破7億元。
小作坊出身的企業,一躍成為米線行業的龍頭。面對成功,王仁和沒有陶醉于數字,而是冷靜地思考如何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他的答案是:構建從農田到餐桌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把米線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抓在自己手里,形成一個閉環的循環經濟生態。
從原料、配料、生產再到市場,四管齊下。
1. 緊抓原料,守護源頭
首先原料端,王仁和將觸角延伸到水稻種植領域。他深知:“做好米線,主要靠大米”。
2018年前后,王仁和做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回家種地。盡管家人和團隊都勸阻他不要“分心”,但他毅然投身農業基地建設。
他邀請了省農科院及國內權威機構的六位農業專家組建科研團隊,其中四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兩位享受省政府津貼。
這批頂尖人才肩負的任務,是為王仁和培育米線專用水稻品種。
專家們依據米線生產對直鏈淀粉含量的特殊要求,與種子公司合作選育新品種,在王仁和的示范基地試種成功后,再推廣給周邊農戶規模化種植。
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公司以“企業+農戶”的模式發展訂單農業,以合肥肥西縣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五個地市共8萬畝水稻基地種植,為企業提供穩定糧源。
為了讓農民愿意種、種得好,王仁和開出了優厚條件:稻谷隨行就市的原則設定保底價格,若市場價高于保底價,則實際收購價在市場價基礎上上浮5%。
這種讓利于農的訂單模式極大調動了農戶積極性——2024年公司5萬多畝水稻訂單兩天內即被一搶而空。
稻谷收上來后,王仁和與中儲糧緊密合作,會將原糧存入國家糧食儲備庫。
現代化的中央儲糧庫恒溫恒濕,無需過去那種化學藥劑熏蒸,而是充氮氣保糧,杜絕蟲害。
陳化后的稻谷米質更佳,再從糧庫按需調撥給米線工廠使用。這一套流程確保了原料大米品質始終如一,不受季節和產地波動影響,也使王仁和米線實現了全程可追溯的源頭管理。
從一粒米到米線所需要的工序
2. 直控配料,資源循環
在配料端,王仁和同樣堅持產地直控。
他發現米線產品中有大量酸菜、泡菜的需求,例如經典的酸菜米線需要風味獨特的“長壽菜”作配料,于是便斥資1億多元建立了自己的泡菜加工廠,引進先進發酵工藝生產酸菜。
公司還與省農科院合作開展芥菜品種選育及相關技術研發,建立了萬畝長壽菜種植基地和萬噸長壽菜加工廠,使用釀酒下腳料制成的酒糟菌肥改良土壤,讓蔬菜高質高產。
這一系列舉措,使得米線從主料大米到輔料蔬菜,都有了自有或合作基地為依托。
王仁和打造的循環農業模型中,“吃干榨盡每粒米,只為一碗好米線”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操作準則:
一粒稻谷除了做成米線的部分,洗米水和邊角料可以釀酒,副產的酒糟可養菌制肥;有機肥還田種植水稻和長壽菜;農場、工廠、餐桌緊密相連,形成資源高效利用的閉環。
3. 產線升級,精益求精
在生產端,王仁和也持續投入科研,精益求精提升制造水平。
繼2012年首條生產線后,王仁和一直在不斷升級改造設備:如今園區里的自動化產線已迭代至第四代,新的第六代產線廠房也即將投產。
這些現代化車間占地數萬平米,配備先進的浸米、磨漿、蒸制、冷鏈包裝一體化流水線,實現了米線生產的全程機械化、智能化。
王仁和還建立了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針對米線易酸敗斷條等技術難題尋求解決方案。
例如,以前行業內為了防止米線變酸,常在米漿中添加乳酸或防腐劑,但國家標準明令米線制品不允許添加任何添加劑。王仁和堅決執行這一標準,通過改進工藝和冷藏保鮮技術,實現了零添加劑生產,保證產品純正安全。
據統計,監管部門每年對王仁和米線飛行檢測逾1200次,從未發現一起違規添加或質量問題。
4. 賦能行業,開放共贏
在市場端,王仁和集團也適時調整戰略,從“自己開店賣米線”拓展到“賦能行業、合作共贏”。
一方面,利用產能和品質優勢,王仁和開始為國內眾多知名餐飲連鎖品牌供貨。
例如湖南米粉連鎖霸蠻、全國米線連鎖阿香米線,甚至盒馬鮮生新零售超市、山姆會員店等,都與王仁和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這些大客戶之所以選擇王仁和,看中的正是其供應鏈的穩定與產品品質的可靠。
有業內人士提到,米線行業一些痛點如口感穩定、保質期等,小作坊難以解決,而王仁和通過源頭把控和數據化標準成功克服了這些難題。
另一方面,王仁和集團也積極拓展零售渠道,自主研發鮮米線方便食品,進入高端超市和新零售平臺,將傳統米線變成現代快消產品。公司甚至聯合戰略投資方成立創業基金,孵化培育更多新興餐飲品牌,與之形成生態聯盟。
王仁和自研的鮮米線方便食品
這種開放共贏的心態,使王仁和從一家企業成長為連接上下游的產業平臺,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價值創造。
經過這一時期的深耕細作,王仁和集團也打通了農業、工業、餐飲服務業的全鏈條融合發展路徑。
有領導提到王仁和,評價他是“一根筋不回頭的農民”,認準了就扎下根干到底。
王仁和也笑言自己是打不死的“小強”,“從賣米到做米線,又來種地,折騰了這么多艱難道路”,哪怕農業板塊一開始每年虧損兩三百萬,他依然堅定投入,“即使虧本我們還要堅持做”,相信終有一天能實現盈虧平衡。
四、執著、用心、創新
步入2020年代,王仁和集團在保持國內米線行業龍頭地位的同時,開始施展更宏大的遠見,構建智能化、全球化的新生態版圖。
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和技術浪潮,這位農民出身的企業家依然走在時代前沿,引領著百年傳統美食的蝶變升級。
在產能布局上,王仁和一直秉持著“穿釘鞋、拄拐棍,步步扎實”的原則穩步擴張。
比如,近年旺盛的市場需求使現有產線幾乎天天滿負荷運轉,產品長期供不應求。為此,王仁和不打面子牌、不搞空架子,而是根據實際訂單增勢,投入重金新建生產基地。
數據顯示,2023年王仁和集團在合肥新增了兩條現代化米線生產線,單此項目投資就超過3億元;緊接著又在園區東側開工興建一座新廠房,引進第六代全自動生產線,預計不久即可投產。
隨著這些項目落地,企業年產值有望跨上10億元臺階。
王仁和豪邁地訂下目標:“明年一定超10億,五年內突破20億”。這不僅是數字的飛躍,更意味著米線這一傳統品類正在被他做成一個現代化的大產業。
正如他所言:“這個市場空間很大,小作坊多而工業化生產的少”,王仁和堅信米線行業大有可為,自己不過剛打開了一個突破口而已。
在智能化方面,王仁和也積極擁抱數字技術,打造智慧供應鏈。通過物聯網和信息化手段,公司實現了種植基地、生產車間、物流渠道到終端門店的數據貫通。
目前,王仁和生產的每一批次米線從水稻品種、種植農場、儲存倉庫到加工日期,都有可追溯的數字檔案。這種全程可追溯體系不僅提升了內部管理效率,也增強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品質的信心。
王仁和集團所獲部分榮譽
王仁和還提到,在生產環節,新一代工廠也將運用更多自動化裝備和工業機器人,以減少人為干預、提高良品率。
同時,針對不同消費人群,他們還研發了低GI(血糖生成指數)米線、五谷雜糧米線等新品類,并通過數字化反饋快速迭代產品,滿足健康化、個性化的市場趨勢。
而在市場與生態方面,王仁和更是把目光投向了全球。
近年來,王仁和米線產品已出口至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讓世界品味中國好味道”成為企業的新使命。
這一遠景并非空想:隨著中國消費品牌出海浪潮,王仁和集團正借助國內高端商超布局海外的契機,將鮮食米線推向國際市場。
例如,盒馬、生鮮電商等合作伙伴在東南亞開店時,也把王仁和的米線產品帶到了當地貨架;又如山姆會員店的全球采購體系,讓王仁和米線走進了歐美市場的華人社區甚至尋常百姓家。
為了支撐國際化戰略,王仁和集團在內部進行了體系升級和團隊建設。
首先是在管理團隊中引入具有全球視野的職業經理人和專業人才,形成“老中青”結合的管理架構。
比如,新生代職業經理人加盟后,就為企業帶來了現代品牌運營和供應鏈管理的新思路。他們不僅鞏固了王仁和與霸蠻、阿香等國內餐飲巨頭的合作,還積極拓展海外業務,與跨國食品公司和當地分銷渠道接洽合作。
在這種開放的組織氛圍中,王仁和樂于授予團隊更多職責。
他常說:“老板厲害不算厲害,團隊厲害才算厲害”。在企業內部,他營造出一種“人人都是主角”的文化,鼓勵員工發揮主動性和創造力。
這種團隊精神保證了即使面對新領域新挑戰,公司各板塊依然運轉高效、攻堅克難。
在經營管理上,王仁和已經逐步放權給專業團隊打理,但在關系企業長遠的重大決策上,他依然親力親為,把控方向。
作為一個企業的“掌舵人”,王仁和時常深入一線,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生產車間,都能見到他樸素的身影。
綜觀王仁和的創業之路,從蹬三輪車賣米到統領數億產值的產業集團,其間的艱辛和輝煌都離不開他內心堅守的執著、用心、創新的精神內核,這也是王仁和集團的核心文化。
如今,站在新的起點上,王仁和和他的團隊正打造一個米線產業的生態圈:上游聯合萬千農戶和科研力量,中游鏈接現代工廠和冷鏈物流,下游服務億萬消費者和合作伙伴。
五、結語
在中國軍旅影視史上,《士兵突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那個憨直堅韌的許三多更是成為感動無數人的存在。
記得一個橋段中,班長讓許三多做一個單杠動作,許三多總是數著數兒做,三十個已覺不易,便掉下了杠。
班長說:“你數個屁數兒呀,只想著做動作!”結果許三多最后做了三百三十三個。
在王仁和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類似的質樸和堅韌。
事業起步時,10年默默推銷米線,百折不撓,遇到再大的困難也從未言棄,一根筋地認準目標奮進不息。
企業轉型時,小到一碗米線的口味改良,大到整個供應鏈的品質管控,他無不投入極大熱忱,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好。
開拓創新時,他敢為人先地研發自動化設備,率先探索農業種植新模式,不斷推陳出新引領行業升級。
更難得的是,創業近30年,王仁和仍舊認為自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記得在一次陪同客戶拜訪黃山風景區的活動中,年過五旬的王仁和主動要求試挑景區挑夫的擔子,一下子扛起200多斤重物健步而行百米,把在場的人看得目瞪口呆。
王仁和卻不當回事,笑言:“我畢竟是農民出身,這點力氣不算啥。”
當農民、幫農民、做好農產品,為此“執著、用心、創新”,這是王仁和的來路,也是整個集團不改的初心。
排版| 七雨| 于啟章主編| 孫允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