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人群越來越多,而且趨于幼齡化。減重門診可根據患者情況定制食譜和運動方案,設定循序漸進的減重目標。針對減重手術,專業人士提醒,并不能完全解決患者的體重問題,關鍵是要通過控制飲食、增強鍛煉、藥物治療等方式綜合減重。
(4月7日《工人日報》)
減肥減重,不僅是“家事”也是“國事”。在全民重視健康的今天,在“國家喊你減肥”的當下,帶火了一個專業:減重門診。不少公立醫院、私立醫院都紛紛將減重門診開足開好,這顯然是一件“重于泰山”的好事。但是,要把好事辦好,還需要監管不是“輕如鴻毛”。
減重門診的開設,給肥胖患者帶來的是“輕松的幸福”。“這是你第二次做減重手術,這次務必要注意控制飲食,不能再隨意吃零食了!”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外科病房,外科副主任醫師李智飛正在與一位即將做減重手術的患者談話。李智飛說:手術只是減重的一種手段,并不能完全解決患者的體重問題,關鍵還是要醫患共同努力,通過控制飲食、增強鍛煉、藥物治療等方式綜合減重。
這是科學的減重,也是有良心的專家。實際上這更是管好了“手中的手術刀”,當必須要都手術的時候才動手術,手術不是上策,更多的是鼓勵患者通過自身的努力減肥。
由此不難看出,在減重減肥過程中,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不能對“動刀子”過度迷戀和依賴。
但是,我們也需要關注的是,不是所有的減重門診,不是所有的減重醫生,都能守住是“動刀子”還是“不動刀子”的底線規則。有的患者急于求成,有的醫生來者不拒,就導致了手術減重的亂象。這不僅不利于健康減重觀念的形成,在一定程度還會導致對身體的傷害。
減重門診的設立初衷,是為肥胖患者提供科學的減重指導和治療方案。通過專業的評估,為患者定制個性化的食譜和運動方案,設定循序漸進的減重目標,這些措施本應是幫助患者擺脫肥胖困擾的有效途徑。因此需要約束好“利益的手術刀”。減重門診切不可揮舞“利益的手術刀”。一方面,醫療行業有著自身的職業道德準則,每一個醫療決策都應以患者的健康利益為出發點。減重門診的醫護人員應當秉持專業精神和人文關懷,充分考慮患者的個體差異和長遠健康,而非僅僅關注經濟效益。另一方面,相關部門也應加強對減重門診的監管,建立健全的準入和退出機制,規范診療行為,防止過度手術減重和不規范操作。
科學減重,需要約束好減重門診“手里的手術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