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小米汽車在高速公路發生重大交通事故一事,成了網絡討論的熱點,而且熱度一直居高不下。作為一個電動汽車駕齡已經超過8年的老同志,說說我的幾點看法。
對于這一起重大的交通事故,大家盡可以討論,盡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畢竟現在這個社會上,開電動汽車的人越來越多,所以對這種重大交通事故關心的人也會越來越多。但是,討論歸討論,發表意見歸發表意見,別站隊、別上頭。因為到目前為止,最終權威的事故調查結論并沒有出來,人們現階段的討論、議論,所依據的都是零星的事故情況,而并沒有完整的東西。真正權威的結論要等交通管理部門最后做出。現階段,如果你上頭了、站隊了,你就會掉到一場流量盛宴挖下的大坑當中。
其實,看一看當下的討論和議論,明顯可以看出,有些人并沒有開電動車的經驗,而同時有一些同樣很重要,甚至很關鍵的因素,并沒有成為討論的熱點。
比如說,在事故發生前,駕駛者雙手是否長時間地脫離了方向盤,而在這種情況下,小米汽車是否發出了明確的提示,而對于這些提示,駕駛者的反應怎樣。進入到了高速施工變道區之前的一段時間當中,當路旁出現了相關的提示,為什么駕駛者本人沒有看到,為什么同車的其他兩人也沒有看到,或者說看到了都沒引起注意,沒有提醒駕駛者注意,而把所有的東西都依托在智駕上,都依托在輔助駕駛上,這里頭的邏輯很關鍵。而且這些內容在電動車的后臺的駕駛記錄上應該有所體現,車子有沒有相關的提示,被提示者產沒產生反應,這個東西對于責任的區分影響是很大的。
再比如說,我看有人在講,車子的智能駕駛一直到最后的一秒鐘才交還給駕駛者,這樣的設計來得及嗎?這一看就是沒開過電動汽車,因為開過電動車的人都知道,輔助駕駛功能它不可能主動地把駕駛權塞給駕駛者,它可以提醒駕駛者拿回駕駛權,但是一定要駕駛者做出相應的動作,比如說扳動了方向盤,或者說踩下了剎車,這個時候輔助駕駛才會把駕駛權交還給駕駛者。而且駕駛者一旦有這樣的動作的話,那么輔助駕駛一定會把駕駛權交還出去的。所以說,所謂最后一秒鐘交出駕駛權,并不是說輔助駕駛設計的邏輯有錯誤,而是駕駛者對于相關的提示反應得太遲鈍了。
其實,對事故真相的還原,我不想說的太多,因為我說過了解的東西太有限了,現在去站隊、去上頭,那就掉到坑里了,我也不想掉到這個坑里。那么我想說的另外的一個內容,其實很關鍵,也是絕大多數人沒有關注到的東西,那就是這次重大事故會帶來什么,這個是最關鍵的。有人在指責車企,有人在指責駕駛者,那么這場事故能夠喚起駕駛者正確的認識輔助駕駛功能嗎?能夠有效的刺激車企提升輔助駕駛的安全性嗎?一定會的,但這個提升、這個喚起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從車企來說,車企的邏輯是商業運作邏輯,它首先是要掙錢的,所以過多的寄希望于車企的良心道德,把車輛的安全都寄托在車企的一方,這個是不靠譜的。至于說喚醒駕駛者的警惕心,這個有必要,但也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因為人太多了,人一上千,形形色色,總有人會把輔助駕駛當成智能駕駛,總有人玩著手機、睡著覺上高速的。
那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應該是相關的技術標準,也就是通常我們說的國家標準,這個東西是硬杠杠、硬條件。像新能源汽車這種東西,對我們的社會來說,是這幾年剛剛興起的一個新生事物,相關的標準制定顯然很難跟得上技術發展的速度,技術標準跟不上,隱患就會存在。要想堵漏洞,從根本上改善電動汽車的安全問題,不能光靠著車企的良心,也不能光靠著駕駛者的安全意識,最根本的東西是相關的技術標準。相信這次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會刺激有關部門修改和改善相關的國家技術標準,這個才是最根本的東西。也希望網友們很多的評論和議論,會促進這些技術標準的改進改善。
同時想說一句的是,這些年技術上的新生事物太多了,不光有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智能駕駛,還包括低空經濟、低空飛行器、國產大飛機、聚變核反應堆、量子計算、量子通訊等等的東西。這些新生事物的出現都是好事,但是他們能不能正常的成長、快速的發展,都離不開相關的技術標準的制定,這個是最根本的東西,而這一項工作應該加強了、提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