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文化和旅游局聯合多所高校開展的“滬派江南-橋驛溯源”專題調研已開展半月有余,在近日舉辦的成果交流會上,古橋名錄的增補成果令眾人耳目一新。
據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調研成員周薈玲介紹,經過對松江區古橋清單摸底,初步繪制了一幅涵蓋37座古橋的分布圖。相較于最初的名單,這份新圖背后有著豐富的來源構成,團隊通過座談會、聯網搜索以及查閱《松江文物志》3種途徑,又分別挖掘出1座、3座和8座古橋,讓更多古橋“被看見”。
在與古橋密切接觸的半個月里,一線調研人員捕捉真實的歷史刻痕,也采擷到口耳相傳的民間記憶。一座橋的規劃構想以及最終建成,既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實證,更體現出這個地區民眾的文化基礎及其群體所擁有的信念。即便在太平年月,此類民生工程的營建也需要一些膽識和雄心。
過橋猶如彈鋼琴,小昆山鎮蕩灣謝家村的永興橋堪稱奇觀,暗藏著精妙的聲學設計。它是松江獨一無二的“響板橋”,近年來入選“小昆山新十景”,是本次調研新收錄的古橋。
遙想當年,這是一座承擔著防盜重責的橋。據資料記載,清康熙年間,此地偏僻荒遠,村民飽受盜竊之苦。一位村民在蘇州研習石像雕刻,學成歸來后,憑借扎實的本領,精心建造這座石橋,希望它能為村子帶來安寧。清康熙五十年(1711),石橋落成。橋上的每一塊橋板石都刻有花紋,橋板石塊之間還留有米粒大小的縫隙。
奇妙的是,人們過橋,步子踩在石板上,好比手指彈在琴鍵上,隨著步伐的輕重緩急,石橋會發出“咯咯咯”“通通通”的響聲。而橋墩的獨特結構像是放了個鈴鐺,橋板的響聲傳導給橋墩,聲音會變化、增強。這種設計有效起到震懾和示警作用,能緩解村子財物被盜的困擾,還為走夜路的村民增添幾分勇氣。在當年野地墳丘磷光熒熒的路況下,村民途經此橋,聽到熟悉的響聲,心中恐懼便會消散大半。于是,“響板橋”成為鄰里鄉親間對其更為親切的俗稱。
在民間愛好者近期拍攝的影像記錄中,我們依然能夠清晰辨認,橋梁上鐫刻在六角形框中的“永興橋”橋名,一側橋銘顯示出建橋時間為“道光四年”,另一側橋銘是“桃月重建”,記錄古橋在歲月長河中的一次重要修繕。
如今“響板橋”很少有人行走,但有一種叫作“根”的東西,它像長長的絲線,連結著村民對故鄉的眷戀情懷。
另一座從文獻鉤沉中浮出水面的張塔橋,層層疊壓著七個世紀的歷史年輪。據文物志所述,該橋位于東外街,單跨平板石橋,長4.1米、寬2.5米,跨東門護城河。南宋《云間志》已有記載。
該橋原為單拱石橋,元代至正初年重建后更名為“眾安”,橋面用木板覆蓋。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54),該橋毀于倭寇來襲,從此變成石橋,改稱“萬春”,橋上還建有文昌閣、中玄帝行宮。每年立春,府官員前往東禪寺,駐節郊迎,這座橋是必經之地。民國二十五年(1936),此橋改建為平板石橋,橋南北兩額各有三個圓形開光,陽刻“張塔橋”三字。
石頭與石頭的并列,構成時代與時代的交錯。這些橫跨時空的“書頁”,正等待著考察者來破譯其間的文明密碼。這場隔世的“敲叩”,沉睡的石頭正以悠遠的回聲作答。
古橋新發現,持續進行中。
原標題:《過橋如彈琴,“響板橋”護佑鄉里》
欄目主編:唐瑋婕 題圖來源:小昆山鎮 圖片來源:小昆山鎮
來源:作者:文匯報 史博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