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深水財經社 烏海
近日,江蘇農商聯合銀行傳來獲準開業的消息,國內最大的省級農商聯合銀行登上歷史舞臺。
江蘇是國內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的排頭兵,早在2001年,張家港農信社率先改制成為國內首家農村商業銀行。在將近15年時間里,張家港農商行對當地縣域經濟已形成立體化金融支撐體系,成為深耕縣域的金融主力軍,總結為四個方面就是“產業賦能、服務創新、政策協同、生態共建”。
從近日該行發布的2024年度看,張家港行(002839)經營效益位列國內農村金融機構前列,并且在履行社會責任、回報股東和支持當地產業鏈融合方面起到了切實的作用。
2024年年報顯示,張家港行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7.1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75%;歸母凈利潤達到18.7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13%。
在銀行業整體面臨凈息差收窄、利潤增速放緩等挑戰的背景下,張家港行收入規模和盈利能力仍穩健前行,這份成績單實屬不易。
張家港行發展的秘訣是什么呢?
那就是“聚焦主業、堅守定位、服務小微”,這個基本定位既是保證自身的穩定持續發展,也是履行社會責任的基本要求。
支農支小是農商行的本分,張家港行把根扎在張家港市的每一個社區村鎮,不僅將業務觸角變成金融服務的毛細血管,也將公益活動推向每家每戶。
比如該行發起的“一棵樹”公益助農活動,通過認領桃樹、直播帶貨,惠及桃農近千人,解決桃農銷路難題,擦亮“甜蜜產業”品牌,這個活動已經堅持了4年。
該行依托直播平臺,連續5年開展公益助農,幫助桃農銷售水蜜桃超5萬箱,惠及桃農900人次,助力鳳凰水蜜桃成為單品“銷冠王”。
該行還設立“一杯水”公益行動,在所有基層網點設立“公益服務站”,為4.43萬戶外工作者提供清涼。
張家港行發起的“千場電影進社區”“反詐守護”等系列公益活動已經在當地形成巨大的品牌效應,不僅溫暖了市民企業的心,也為公司業務開展形成巨大助力。
從上市銀行層面來說,最大的社會責任就是回報股東,目前張家港行的股東包括了當地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和個人等各種成分,成為一家混合所有制上市銀行。
自2017年1月上市以來,張家港行就把股東回報放在重要的位置,該行制定了《2023-2025年股東回報規劃》,明確在資本充足率滿足監管要求和確保業務持續、穩健增長的前提下,實施積極的利潤分配方案。規劃指出,每年度現金分紅金額應不低于當年實現的可供分配利潤總額的10%。
而自上市以來,張家港行歷年派息率均超20%,2022-2024年度累計分紅率達76.11%,2024年平均派息率更是達到26.02%,股息率高達5.15%。A股上市以來已累計派現23.5億元,如果按照發行價買入該行股票,光靠分紅就已經收回近30%投資。
在江蘇農信系統,省聯社強化黨委在干部選拔任用中的領導和把關作用,提升領導班子建設水平;通過“組織機制創新+業務深度融合+文化品牌塑造”的三維策略,將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
江蘇農信系統的“黨建+經營”模式不僅提升了農商行的經營質效,更通過金融服務創新和社會責任實踐,樹立了“鄉村振興主辦行”的品牌形象,為全國農村金融改革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在黨建賦能經營方面,張家港行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該行通過組建“黨建惠企”大聯盟、建立溝通“面對面”等五大專項機制、組團式開展多元惠企活動等方式,將黨建工作與業務發展緊密結合。
例如,張家港行依托“初心百分百·惠企面對面——我為群眾辦實事”系列實踐活動,組織涉企單位(部門)黨組織走進全市各區鎮(街道),與骨干企業零距離交流,當面“把脈問診”“開方抓藥”,有效解決了企業發展中的各種“疑難雜癥”。
張家港行還注重利用數字化手段提升黨建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該行開發了“智慧黨建信息平臺”,覆蓋黨員積分管理、黨組織動態考核管理等八大領域,實現了黨員管理的自主化、動態化、智能化、綜合化。這一平臺的建立,不僅方便了黨員的學習和交流,也提高了黨組織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更重要的是,張家港行將黨建工作與業務發展深度融合,實現了黨建與業務的良性互動。該行通過黨建引領,推動了金融惠企、審批進企、護工穩企等七項行動,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同時,該行還積極探索“黨建+金融”的服務模式,通過黨建搭臺、金融唱戲的方式,為小微企業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
作為一座新興的港口工業城市,2024年GDP達3374億元,連續30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前三,當地擁有冶金、機電、化工、紡織、食品等五大主導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快速增長。
產業鏈融合是張家港行推動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該行張家港行通過聚焦這些主導產業,為相關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支持,推動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例如,該行通過信貸投放、金融顧問等方式,幫助冶金行業加快產品結構轉型;通過“港發通”個性化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推進中小微企業走訪工作,2024年全年走訪重大項目154個,發放貸款12.53億元。
除了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外,張家港行還積極關注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該行通過設立專項信貸資金等方式,支持了半導體、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截至2024年末,該行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102.2億元,較年初增長11.18%。
在推動產業鏈融合的過程中,張家港行還注重構建“四鏈”融合的創新生態。所謂“四鏈”融合,即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融合。
該行通過加強與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各方的合作,推動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通過信貸投放、股權投資等方式,為產業鏈上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通過人才引進和培養等方式,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撐。
張家港行通過“大數據+鐵腳板+網格化”模式,走訪中小微企業,依托“征像”系統精準服務產業鏈核心企業。這種“四鏈”融合的創新生態,不僅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自身的業務發展開辟了新的市場空間。這為其他銀行參與地方經濟建設、實現銀企共贏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全球市值研究機構深水財經社獨家發布,轉載引用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