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縣,地處安徽省西北角黃淮平原之上,遠離省城、人口眾多、面積遼闊,造就了當地自給自足、安居樂業的本色。
然而,如果從醫療衛生服務供給角度出發,意味便截然不同:遠離省城,外部優質醫療資源不足,難以“借力打力”;人口眾多,急病慢病患者基數更大,醫療需求亟待滿足;面積遼闊,疾病與健康管理難度提升,醫療資源布局分配存在挑戰。尤其是對于存在“黃金時間”的急診急救工作而言,這三點可以堪稱是全然的“區位劣勢”。
太和縣人民醫院,作為區域內唯一一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肩負著捍衛群眾生命安全、提升群眾健康水平的責任與重擔。
針對實際問題,醫院創新式地在醫共體內搭建了以時間軸為核心的急危重癥救治服務平臺,開展一個平臺、三個等級、六項技術、七類病種,即“1367”急救模式。
如何以模式創新,帶動服務轉變、效率提升,構建縣域內“15分鐘黃金急救圈”?本篇文章與您一同探討。
高位推動,三級共通
“太和縣面積一千八百多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78萬,常住人口有130多萬人,如果偏遠的村莊出現急診病例,每次都從縣城派救護車出診,一來一回將近三個小時,極有可能錯過黃金搶救時間。”
太和縣人民醫院院長趙曙光指出:“為了實現急救資源均質化,醫院必須要做整個急救體系的建設,而不是單個醫院的建設。因此,醫院通過模式創新,打造了立體化、全覆蓋的‘1367’急救模式。”
模式創新來源于頂層設計,而頂層設計,離不開上級單位的高位推動。
2018年12月,太和縣人民醫院急診科在縣衛健委指導下,對太和縣鄉鎮衛生院急診急救服務能力進行調研。
針對縣域內鄉鎮衛生院“重公衛輕醫療”、縣鄉村信息化不完全、急救半徑遠、相應時間長等問題,2019年2月,《太和縣鄉鎮衛生院急救醫療服務能力提升方案》正式出臺,提出了強基層、促規范、建體系、促提升幾個具體目標,對基礎較好的幾個衛生院展開重點建設。
一面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硬軟件配置,不斷提升其急診急救能力的同質化水平;另一面則“刀刃向內”,優化醫院自身急救平臺布局與資源配置。
醫院以急診搶救室為中心,急診導管室、手術室、CT室、收費室、藥房環繞周圍,形成“六位一體”急救大平臺,大幅度縮小了院內急救半徑。通過制度、流程的建立實施,讓院內技術向急診不斷前移。
同時,成立急診急救大平臺管理委員會,將醫務科、護理部、急診醫學科、相關臨床學科、醫學影像科、藥劑科、信息科、120急救中心及網絡醫院等負責人納入委員管理。將責任分配到人,并從制度建立之初加強了多學科協作,避免了“單兵作戰”問題。
由此,縣-鄉-村三級急救載體逐步建立。
一級急救為村衛生室的“急救小屋”,通過培訓使得村衛生室負責人熟練掌握“七種急癥”處置、“四項技術”標準操作,熟練掌握急救藥品使用。村衛生室配備AED、心電圖機、創傷急救箱等基礎設備與藥品,以備不時之需。同時,組建“村村救”志愿者隊伍,以“人人救、村村救、救在身邊”為口號,鼓勵愛心人士參與救助,發揮大眾力量。
二級急救為鄉鎮衛生院“急救單元”,配置心電監護儀、除顫器、呼吸機、洗胃機等急診急救設施和轉運車輛。其作為醫共體成員單位對急危重病人現場救治的主要場所,應當符合胸痛救治單元、卒中救治單元、創傷救治單元等建設要求。“急救單元”與縣醫院之間建立綠色通道,發揮“早期識別、初始處置、規范轉運”的能力作用。
單元內統一心肺復蘇、電除顫、氣管插管、創傷急救、洗胃、溶栓“六項技術”操作流程,以及心、腦、傷、喘、毒、孕、兒“七種急癥”規范處置。
三級急救的場所則在縣醫院院內,依托急救大平臺,整合各臨床科室資源,發揮質控管理及診療救治的優勢作用。
數智驅動,施管并重
想要打通地緣因素限制,消除院前院內壁壘,信息化建設必不可少。
太和縣人民醫院自1998年起,便系統性、前瞻性地展開了院內的信息化建設工作。至2023年,醫院通過智慧服務三級評審與六級電子病歷評審。良好的信息基礎,為醫院的急診急救工作提供了強力支撐。
當下,醫院信息平臺集120呼叫調度、醫務人員協調、院前院內銜接、院內信息管理、門診輸血系統、藍牙手環院內定位等功能于一身,院前院內共用一套系統,真正做到了數據共享、病例共享。
太和縣人民醫院醫共體辦公室副主任吳磊提到:“像以前,救護車再快,也難以突破距離上的限制,通過信息化平臺,可以及時在院前開展遠程會診,節省了患者的救治時間。”
醫院為急救車和總院急診科配置信息互聯電子顯示系統。院前急救人員可通過將患者信息、生命體征及時上傳,通過車載5G技術,實現上車即入院,患者入院無需再次建檔立卡;總院急診急救醫生則通過大屏實時觀察患者情況,開啟綠色通道,提前做好會診調度與術前準備,緊急時直接通過遠程指導對患者進行搶救治療。
為保障急診急救工作順利實施,醫院通過長期摸索,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急診急救規章制度。總體可概括為:制度流程、設備管理、教育培訓、質控考核、人員調配“五個一體化”。
在教育培訓環節,醫院實施分層次的急救理論培訓、專項技能培訓,根據急救載體與人員定位,技能水平要求也不盡相同,與“三級急救網絡”布局交相呼應。下級醫療機構人員通過在總院急救中心見習實踐,進一步提升了實操水平,強化了系統思維。
此外,醫院對急救單元人員采取固定排班和7×24小時值班待命相結合的形式,既保證了醫務人員的正常休息,也保障了急救系統的全天候、全時段在線。
借助模式創新、數智賦能、制度保障,醫院成功建立起了全縣范圍內的“15分鐘黃金急救圈”,使得農村急救反應時間縮短47.2%,急救搶救成功率提升至98.6%,患者滿意度提高至98.4%。
太和縣高廟鎮衛生院院長孫效全介紹道:“自2023年以來,衛生院在急救單元內開展溶栓技術12例,急救分站轉診急救病人2400余例,院前急救時間明顯縮短,急救能力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近日,“1367”急救新模式成功入選國家衛健委基層衛生健康司、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典型案例2024》,獲得了業內高度肯定。
擊鼓馭舟凱歌回,奮楫揚帆從頭越。未來,太和縣人民醫院將不斷優化現有模式,積極探索先進經驗,努力為縣域急診急救體系建設完善做出更大貢獻。
(文/任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