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報記者 桑蕾 杜清玉 攝/本報記者 劉心楊
在工信部公布的第八批制造業單項冠軍名單中,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東輕)再次榜上有名。這是東輕第三次獲得單項冠軍,也是全國首家獲得三個單項冠軍的企業。
東輕何以能夠連續獲此殊榮?日前,記者走進東輕,聽科研人員講述“冠軍”背后的故事。
中厚板廠智能化生產場景。
百煉成鋼 “稀土合金”技術升級
都說東輕是“祖國的銀色支柱”,這家建設于“一五”期間的老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鋁鎂加工企業。擁有近百項專利和1200余項專有技術訣竅的東輕,一直在為神舟、嫦娥、天宮和天舟做材料供應。
20世紀初期,國外開始添加鈧元素制成稀土合金,使材料在減重的同時能夠承受極端溫度。2006年,東輕開始研發,成為國內首家對其開展工業化研究的企業。東輕技術質量中心主管工程師路麗英就是研發團隊中的一員。
添加的比例是關鍵,在研發過程中需要反復試驗。“從投料開始到鑄錠成型,順利的情況下需要將近24小時,我們的科研團隊也需要一直跟著工人師傅們在現場。”路麗英說,每次試驗都充滿期待,但當幾十次、上百次試驗失敗后,每一段從分廠到辦公室的路都是她的“療傷旅途”。
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這話不是文字游戲,而是責任和勇氣。“沒時間傷感,每次失敗后,走在回去的路上都會忍不住流眼淚,然后回到辦公室再從頭開始。”路麗英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東輕研發的稀土合金實現批產生產,較航天領域使用的傳統合金擁有更加優異的綜合性能,尤其是屈服強度提高了70%~80%。“這就像是在寒冬臘月,我們穿著厚重的軍大衣御寒,現在技術升級,我們只需穿一件輕薄的羽絨服就夠了。”路麗英說。
中厚板廠。
破繭成蝶 “20米板材”工藝突破
2007年,我國對C919國產大飛機正式立項,對鎂鋁合金材料提出高強、高韌的新要求,不久后,東輕承接了這一研發和生產任務。
中國鋁業集團首席工程師任偉才說,那時候東輕制作的材料最大規格8米,任務要求長度達到20米,大規格板材需要足夠大的鋁合金錠坯,而以往東輕錠坯厚度為300毫米,寬度為1.3米,新的板材錠坯厚度要增加到500毫米,寬度要達到1.6米,需要工序全面升級。
任偉才是該項目負責人,即使過了10余年,他依然清晰記得眾人圍在鑄造生產線周邊,一遍遍鑄錠的場景:東輕將研發、生產各環節的一流研發人員和工人師傅都匯聚到這一項目上來,可謂盡銳出戰。每次試驗,東輕的領導都會來到車間督戰,壓力如爐火一樣熾熱地燒在每個東輕人的心頭。
從最基礎的材料成分研究開始,東輕人為了找到能夠實現高強、高韌平衡的最佳組合,他們對元素含量進行了無數次的調整和試驗,每一次調整都需要大量的試驗驗證。從合金成分的設計到制造工藝匹配再到熱處理調控,經過幾十次工業試驗后,他們通過精確控制合金成分和優化熱處理工藝,成功破解了高強、高韌這一特性難題。
雖然有了配方,但生產工藝卻又遇難題。
鋁鎂合金鑄錠,邊澆筑邊用冷水冷卻,這是東輕從蘇聯專家那里學來的工藝,已經沿用五六十年,可是這傳統工藝最多只能鑄造到1米多長就開裂了,鑄錠成型徹底難住了大家。
2011年,高校技術團隊的加入為東輕的科研人員帶來了一種新理念——采用擋水裝置讓鑄錠逐漸冷卻。
這種與傳統鑄錠理念完全相反的操作并不容易被接受。由于擋水裝置不好操作,每天要反復擦拭工具,非常麻煩,一時間反對聲浪四起。任偉才鼓勵大家說:“這個操作理論上是可行的,國外也有成功的案例,我們要試試這個新理念、新方法。”
然而在試驗中,新工藝并沒有一次成功,幸好團隊及時發現裝置存在的問題并進行了調整,最終,通過一周的反復試驗,厚500毫米、長4米、寬1.6米的鋁合金錠坯成功出爐,研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那可是當時國內第一塊這么大尺寸的錠坯,也是首次應用擋水板技術取得的成果。”任偉才驕傲地說,所有工作人員都圍在鑄錠周圍拍照,不禁感嘆道:“對于前沿技術要敢于嘗試。”
智能數控。
逆風執炬 “創新突破”高端制造
2012年,象征著東輕新工藝新能力的中厚板廠建成,投資10余億元的全新進口生產線成為東輕的“新門面”。
此時,為大飛機研發的新材料已經進入軋制階段,正是中厚板廠大顯神威的時候,軋制厚500毫米、長4米、寬1.6米的鋁合金錠坯,要求軋機軋輥的軋制力均勻分布,新生產線還沒完成過這樣的任務。
“外國工程師說,從來沒有軋過這么厚的板材。”
“如果沒成功,再把軋機弄壞了,損失可就太大了。”
中厚板廠的主管們紛紛表示擔憂,但任偉才很有信心。
主抓這一項目的東輕副總呂新宇對任偉才說:“如果能把大家說服,就按你說的來。”任偉才準備好PPT,向大家講授強變形理念:通過大壓下量、高應變速率的軋制工藝,使金屬材料在軋制過程中發生劇烈塑性變形,從而細化晶粒、改善材料組織性能。按照新生產線的能力,絕對可以做到。
數智化控制中心。
雖然現場沒有反對聲,但眾人的疑慮并沒有消除。在這種壓力下,任偉才還是按動了軋機按鈕。
正因為有了敢想敢試的這股勁頭,如今的東輕中厚板廠可以生產從8毫米到200毫米厚,最大寬幅可以達到3.7米的全合金系產品。東輕三次獲得單項冠軍的產品均出自這里。
站在中厚板廠轟鳴的軋機旁,回想起當年的故事,任偉才說:“這不僅是東輕的勝利,更是中國高端材料發展的里程碑。從神舟飛天到C919翱翔,從傳統工藝的桎梏到國際前沿技術的突破,東輕人用一次次‘從零到一’的豪賭,書寫了中國制造的硬核答卷。”
如今,東輕的車間里依舊燈火通明,科研團隊的目光已投向更遠的星辰大海——第六代航空合金、深海裝備材料、新能源領域應用……這條路注定荊棘密布,但正如路麗英常說的:“哭過之后,我們只會跑得更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