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50年11月25日,這個日子將會成為毛主席乃至整個新中國永遠的痛楚。
彼時朝鮮戰場戰事正酣,美軍占據制空權對志愿軍大后方時常展開大規模無差別轟炸,就連彭德懷總司令所在的指揮部亦不能幸免。
據時任彭老總機要秘書的楊鳳安回憶稱,當天上午11時許,志愿軍司令部所在的大榆洞遭到4架美機的轟炸,共計有百八十個凝固汽油彈被密集投放,隨著烈焰升騰,僅僅50平米的作戰室小木屋瞬間被火海所吞沒。
雖然彭德懷總司令已經安全轉移,但是此時作戰室里仍有兩名參謀人員未能及時撤離,最終二人葬身火海,壯烈犧牲。
當火焰熄滅,人們最終在灰燼中找到兩具已經被烈火燒得面目全非的遺體。
經過辨認,一具遺體的手腕上戴著蘇聯制手表,這是一年前張文秋送給這位“劉秘書”的新婚禮物。
這一刻,堅強的彭德懷總司令,也不免落下痛心的淚水來。因為犧牲的這位“劉秘書”不是別人,而是毛主席的長子毛岸英!
主席長子毛岸英
毛岸英是毛主席的長子,楊開慧烈士的兒子,也是主席子女中最得主席期許的孩子。
作為一代偉人和人民領袖的后代,毛岸英短暫的一生從沒有享受到多少主席帶來的特殊待遇,反而卻歷經苦難。
毛岸英于1922年出生于湖南省長沙市,自幼跟隨主席的腳步往返于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
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后,主席南下湘贛邊界準備領導秋收起義,毛岸英則跟隨母親楊開慧隱蔽在老家長沙縣東鄉板倉一帶。
可惜的是,由于叛徒出賣行蹤,楊開慧于1930年被捕入獄,年僅8歲的毛岸英和兩個弟弟隨母親一同被湖南軍閥何鍵關押在長沙市司禁灣陸軍監獄內。
一個月后,誓死不愿背叛革命的楊開慧在長沙郊外識字嶺英勇就義,毛岸英自此永遠失去了母親。
好在組織及時將毛岸英兄弟三人救了出來,并轉移到上海。
可惜的是,隨著顧順章叛變革命,上海的地下黨組織被國民黨反動派連根拔起,就這樣毛岸英兄弟三人最終只能露宿街頭。
期間,毛岸英作為大哥,盡全力保護兩個弟弟的安危,可惜兄弟三人畢竟年齡尚小,最終二弟毛岸青頭部被軍警襲擊落下終身殘疾,三弟毛岸龍病逝,這也成為毛岸英一生的痛。
1936年,在黨的關懷和東北軍將領李杜將軍的幫助下,毛岸英、毛岸青兩兄弟被送往蘇聯莫斯科國際兒童院學習。
期間毛岸英展現出高效的學習能力和杰出的領導天賦。他在零基礎的情況下很快掌握了俄語,并展現出比同齡人更加成熟的氣質。
入學不久,毛岸英就擔任了少先隊大隊長,三年后擔任共青團支部書記。
二戰爆發后,蘇聯的局勢變得緊張起來。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國際兒童院的學習被迫中斷,一些低齡段的學生,如主席的女兒李敏、朱老總的女兒朱敏等從莫斯科被轉移到加盟共和國避難。
但此時剛剛成年的毛岸英卻堅持留下來參加蘇聯衛國戰爭。
事實上當初蘇聯政府與中國政府之間簽訂過一項留學生協議,即一旦蘇聯遭遇戰事,中國留學生無須在蘇聯境內服兵役,以切實保障中國留學生的生命安全。
然而,毛岸英卻一再堅持參戰,他的決心也打動了毛主席和斯大林,最終毛岸英進入軍事學院深造,兩年后被授予中尉軍銜。
完成學業后毛岸英曾短暫回國,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毛岸英此次回國在延安并沒有停留太多的時間,很快他又返回蘇聯進入著名的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學成后毛岸英立即隨坦克連開赴戰場。
毛岸英相繼參加了蘇聯紅軍進攻白俄羅斯、波蘭和捷克的戰斗。
1946年1月,毛岸英收到來自祖國的召喚,于是向斯大林辭行。
看到朝氣蓬勃的毛岸英,斯大林表示對毛主席能夠擁有這樣一位杰出的兒子感到無比羨慕。
臨別前,斯大林解下自己的配槍,鄭重地交給毛岸英,希望他能夠回國幫助中國共產黨取得國內革命的最終勝利。
毛岸英十分珍視這件禮物,直到犧牲時,這把配槍都一直跟隨著他。
朝鮮戰場以身許國
隨著毛岸英乘坐的飛機抵達延安,毛主席親自到機場迎接孩子的歸來。
據當時主席身邊工作的一些老同志回憶,自從毛岸英回來,主席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況都明顯好了很多,臉上的笑容也多了起來,顯然毛岸英的回歸給予了主席巨大的精神安慰。
不過,主席并沒有因此而溺愛毛岸英,僅僅在與毛岸英吃過兩頓飯后,主席就要求毛岸英和普通戰士一樣去機關食堂吃大鍋飯,以此來表明毛主席不搞特殊化。
幾天后,當主席看到毛岸英還保留著蘇聯生活時的一些習慣,如喜歡穿西裝和皮鞋時,主席的眉頭就皺了起來。
他找了個機會對毛岸英進行了一番嚴厲地訓斥,告誡他一定要“入鄉隨俗”。
隨后,主席安排毛岸英到延安著名的勞動模范吳滿有家中學習如何種地,稱這是給毛岸英準備的“勞動大學”。
為了達到效果,毛主席還特地關照過吳滿有,必須讓毛岸英自己動手完成任務,不許偷工減料。
一段時間后,當主席看到毛岸英曬得皮膚黝黑、手掌上磨出血泡、長出老繭時,他欣慰地笑了,表示:“這些老繭就是勞動大學的畢業證書。”
毛岸英在主席身邊的幾年間,不是勞動就是參加基層土改工作,雖然這令他吃了不少苦頭,但確確實實鍛煉了他的意志力和行動力。
新中國成立的當月,毛主席好事成雙,毛岸英與革命老人張文秋的長女劉思齊喜結連理。
張文秋送給毛岸英一只蘇聯制手表作為賀禮,主席則送了一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二人在北京只是簡單地舉辦了一場儀式,邀請了幾位至親參加婚禮,毛岸英低調操辦婚禮的行事作風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認可。
1950年春,毛岸英作為李克農的俄文翻譯,隨團出使蘇聯,斯大林對毛岸英近些年的成長再次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主席不斷給毛岸英新的任務、新的挑戰,就是想要盡可能激發他的潛能,將他培養成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就在毛岸英新婚不到一年,朝鮮戰爭爆發。
毛主席考慮到“唇亡齒寒”的道理,最終力排眾議,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決議。
毛岸英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找到主席,請求跟隨先頭部隊入朝參戰。
眾人紛紛勸他不要冒險,畢竟這一次的敵人是美國,而且志愿軍沒有任何??罩г瑧鹁之惓措U。
面對這種情況,主席懂得毛岸英的心情,他公開支持毛岸英的決定,擲地有聲地反駁道:
“我的兒子不去,那讓誰的兒子去?”
就這樣,毛岸英化名“劉秘書”,踏上了前往朝鮮的漫漫征途。
臨別前,毛岸英與新婚妻子劉思齊依依惜別,毛岸英留下三個囑托:
其一,努力完成學業;
其二,替自己照顧好父親的身體;
其三,照顧好弟弟毛岸青。
誰曾料想,毛岸英與劉思齊的這一別,竟成為了永別。
毛岸英抵達朝鮮后直奔位于大榆洞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部,一直擔任彭總的機要秘書和俄文翻譯。
整個司令部內除了彭老總、洪學智等幾名高級將領外,其他人都不知道“劉秘書”的真實身份。
毛岸英為人熱忱,工作嚴謹,所有人都十分喜歡、欽佩這位沉穩干練的年輕人。
然而,僅僅在入朝參戰一個月零三天,毛岸英卻遭遇不測,壯烈犧牲在了異國他鄉的土地之上。
一封電報揭秘細節
1950年11月25日上午9時,位于大榆洞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部收到一條緊急軍情:
敵機不久后將來轟炸大榆洞。
接到消息的彭總立即鎮定自若地指揮司令部有序轉移至防空洞進行隱蔽。
由于美軍戰機尚未靠近,所以大家有充分的時間將司令部內的機密文件進行分裝整理和有序轉移。
兩小時后,天空中隱約傳來“嗡嗡”聲,很快聲音越來越響,大家伙兒立即意識到這是美軍戰機引擎發出的轟鳴聲。
說時遲那時快,四架戰斗機朝著大榆洞一帶密集投放了近百枚凝固汽油彈,霎時間整個地面建筑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警衛員掩護著彭總安全轉移到了防空洞里。然而,轟炸停止后,警衛員卻急急忙忙報告了一個驚天噩耗:
“有兩名參謀人員在轟炸中失蹤了?!?/strong>
彭總聞訊大驚,立即詢問失蹤的是誰。
結果彭總聽到了一個晴天霹靂的回答:
“劉秘書和高秘書。”
彭總心頭一震,劉秘書就是毛岸英。
隨著大火熄滅,彭總立即組織人員到廢墟中進行搜救,果然眾人從里頭找到了兩具遺體。
經過仔細辨認,其中一人的手腕上殘留著蘇聯制手表,犧牲時身邊還掉落著一把特別的手槍。
彭總頓時淚如雨下,毛岸英同志犧牲無疑!
后來據親歷者回憶,毛岸英當時其實早就已經提前跑出來了,但是就在往防空洞轉移的間隙,毛岸英卻突然轉身返回去了。
由于事態緊急,毛岸英并沒有說明自己返回司令部的目的,據推測應該是去拿作戰地圖或者是遺漏的機要文件。
可是就在毛岸英進入作戰室的同時,一枚燃燒彈準確命中司令部,毛岸英就此壯烈犧牲,時年28歲。
據彭老總警衛員丁朝忠回憶,毛岸英同志犧牲后,彭總一下午沒有說過一句話,整個人都沉浸在莫大的悲痛之中。
然而此時他不得不強忍悲痛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把毛岸英犧牲的情況盡早草擬成電文,送回國內報知中央軍委和毛主席。
這對他來說無疑是又一次巨大的精神折磨,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彭總親自拿起筆來,寫下了114字的簡短電文,簡要介紹了事情的經過。
這份電報在經過70年的封存后,于2020年被解密出來。
北京方面,最先看到電文的是周恩來總理,總理看到毛岸英犧牲的消息后頓時頭暈目眩,一個踉蹌坐在了椅子上。
考慮到此時主席身體抱恙,總理深知此事如果處理不好,會給毛主席帶來巨大的打擊。
因此周總理當機立斷,選擇對主席隱瞞了這條密電,直到一個多月后,總理才找了一個恰當的時機,將此事告知毛主席。
據主席身邊的警衛員李家冀回憶稱:
“毛主席看到電報后一聲不吭,他抓起一支香煙想要抽,可是明明火柴盒就在桌上,主席卻用顫抖的手在口袋里掏了好一陣,淚水不住地在眼窩里打轉,就是沒有流下了。在場的人看著,那是揪心地疼?。 ?/strong>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主席才緩緩開口說道:
“打仗總是要死人的,岸英也是一名普通戰士。不要因為他是我毛澤東的兒子,就把它當成一件大事。”
不久后,主席見到自己的老同學周世釗,面對周世釗的安慰,主席深深地嘆息道:
“我作為黨中央的主席,自己還有兒子,上戰場不派自己的兒子去,那派誰去呢?”
就這一句話令周世釗潸然淚下,緊緊握住毛主席的手默默無言。
或許,就在毛主席批準毛岸英踏上朝鮮戰場的那一刻起,他已經做好了這一份心理準備。
在毛主席波瀾壯闊的一生中,這樣與親人生離死別的沉痛回憶,還有很多很多次。
只不過這一次是白發人送黑發人,可想而知主席的內心有多么地悲痛。
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后,工作人員打掃主席的遺物時意外發現,在主席臥榻之下有一個盒子。
打開盒子后在場的人全都失聲痛哭起來,里面放著一件毛岸英生前穿過的毛衣。
不難想象,晚年的主席尤其孤獨,在無數個思念縈繞的夜里,主席一定是默默拿出毛岸英的遺物,將它捧在手心,細嗅兒子留下的最后一點念想,安撫一顆堅強而又柔軟的心靈。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毛主席和毛岸英父子二人,為了革命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們的故事永遠不會褪色,永遠值得后人去緬懷和銘記。
參考文獻:
1、楊大群:《毛岸英》,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
2、毛新宇:《我的伯父毛岸英》,北京:長城出版社,2000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