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講究“葉落歸根”,這似乎是每個中國人晚年都會“覺醒”的一種情愫。不論你多么有錢,地位多么高,如果死在了異國他鄉(xiāng),只能用“客死異鄉(xiāng)”來形容。對于1949年跟隨老蔣躲到臺灣地區(qū)的官兵們,他們做夢都想回大陸安葬。
毛森,毛骨森森的特務頭子。為了能回老家看看,毛森捐款資助了老家的學校。1992年,84歲高齡的毛森帶著家人回到了故鄉(xiāng)。幾個月后,毛森似乎了卻了心愿一般,離開了人世。對于祖國的眷戀,他的墓的方向對準了祖國大陸。
白崇禧也像毛森一樣,生前很想回大陸看看。他死后,墓的方向也是朝向大陸。白崇禧的墓地在陽明山上,選墓址的時候,是白崇禧的親信使用指南針不斷調(diào)整方位后,才鄭重地確定了墓的角度。
白崇禧渴望回歸,除了思鄉(xiāng)之情外,也與他在臺灣生活得不如意有關。白崇禧的人生,在他決定到臺灣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會落得一個悲劇的下場。
白崇禧與老蔣結怨之久,當年白崇禧全力襄助李宗仁,擠下了老蔣看好的孫科,讓李宗仁坐上了“副總統(tǒng)”的寶座。解放戰(zhàn)爭“三大戰(zhàn)役”后,白崇禧發(fā)出的“亥敬電”,更是直接迫使老蔣下野。這兩筆賬,老蔣都記在了心上。
白崇禧到了臺灣這座孤島后,雖然成了閑散的四星上將,但他心里清楚自己只不過是老蔣牽制李宗仁的一枚棋子。白崇禧在臺灣的一切活動,都受到了特務們的嚴密監(jiān)視。他想去海外,更是不可能。
1962年,白崇禧的夫人馬佩璋因病去世。原本就處處受限制的白崇禧,這下身邊連個傾訴對象也沒有了。馬佩璋的追悼會上,蔣介石借口公務繁忙未出席,僅僅派出了自己的衛(wèi)士長作代表。如此待遇,足可見白崇禧當時的境遇有多么糟糕。
在夫人離開人世后的第4年,白崇禧就病倒了。據(jù)白家管家回憶,老爺子最后的日子里,不是在凝視著書房里的《桂林山水圖》,就是在陽臺上,眺望大陸的方向。白崇禧病重的時候,曾對女兒白先慧說:“你看陽明山,好像桂林的山啊!”
白先慧是白崇禧的次女,1920年出生于桂林。她從小體弱,在母親馬佩璋的悉心照顧下才得以健康長大。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長期在美國生活。
在整理父親的遺物時,白先慧發(fā)現(xiàn)了一張過去的舊報紙,內(nèi)容報道著關于漓江的整治情況。白先慧想起了父親對老家的熱愛,便鼓足勇氣下了一個決定:替父親到中國大陸看一看。
1986年,白先慧動身回大陸。她選擇了一家不起眼的旅館,當她付錢的時候,意外得到了“不用付錢”的回答。原來,白先慧的一舉一動都在大陸的注視下,她以為自己悄無聲息地來,不會有人發(fā)現(xiàn),沒想到,竟然收獲了意外之喜。國家考慮到白先慧是想低調(diào)行事,便沒有去打擾她。只是通過一些小心思,讓白先慧感受祖國的關懷!
白先慧的回鄉(xiāng)之旅特別順利,等她離開的時候,帶了一樣特別的東西。既不是紀念品,也不是什么高端禮物。她帶走了大陸的泥土和石頭,到臺灣祭拜父親的時候,把這些東西都蓋在了父親的墳上,完成了父親未了的心愿。
如今,臺灣還有老兵死后沒下葬,就是要等到統(tǒng)一的那天,回到大陸“落葉歸根”。我們期盼那一天早日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