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喜歡給孩子煮蘋果水,覺得酸甜開胃又營養。但蘋果水性味平和,煮法不對反而會加重脾胃負擔。
尤其痰濕重、內熱明顯的孩子,喝錯可能引發積食、口臭、反復感冒。
今天,特別邀請到兒科專家李蘭錚教授,來教大家如何正確煮蘋果水。大家記得點贊轉發推薦
蘋果的三種錯誤煮法
第一種:蘋果與過多冰糖同煮。甜味入脾,少量糖能助脾化濕,但很多家長怕酸猛加冰糖。
過甜易生痰濕,脾胃弱的孩子運化不掉,反而出現舌苔厚膩、大便黏馬桶。長期喝這類甜膩蘋果水,可能引發夜間盜汗、嘴唇發紅等虛火癥狀。
第二種:久煮蘋果至軟爛。蘋果煮太久,果膠大量析出,看似濃稠實則滋膩難化。
中醫認為“脾喜燥惡濕”,這類黏稠湯汁會拖累脾胃運化功能。有些孩子喝完反而胃口變差、飯后腹脹,正是脾胃被“濕困”的表現。
第三種:搭配寒涼食材同煮。比如蘋果加梨、菊花等,看似清熱,實則雪上加霜。
陽虛或脾虛的孩子本身體質偏寒,再喝這類組合容易腹瀉、手腳冰涼。
蘋果水搭配
李蘭錚主任給大家分享一個更適合大多數孩子的蘋果水搭配。
蘋果半個(帶皮切塊)+ 炒白扁豆10克 + 茯苓6克。此方看似簡單,卻暗合中醫“淡滲利濕”之理。
炒白扁豆健脾不滋膩,茯苓利水不留邪,蘋果皮保留行氣消食之效,輕煮15分鐘,湯色清透。
能助脾運化而不生濕,適合容易積食、舌苔厚但無嚴重內熱的孩子。
曾接診7歲女孩,長期食欲差、身高增長緩慢。家長每天給煮濃稠蘋果紅棗水,孩子卻越發挑食。檢查發現舌淡苔白滑,屬脾虛濕滯。
改用上述蘋果茯苓水配合飲食調整,兩周后舌苔轉薄,主動要飯吃。
中醫調理脾虛,貴在“通補兼施”,一味滋補反會堵塞氣機。蘋果水性味平和,用對是“脾之果”,用錯成“濕之媒”。
孩子若已有口臭便秘、舌苔黃厚等實熱證,或咳嗽痰多、舌面水滑的痰濕證,單靠蘋果水很難見效,需專業辨證干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