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2010年4月的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廣西與越南邊境處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內,兩個身著黑色邊民服飾的人行色匆匆地行走著。
不多時他們來到一片田地處,在其中一人反復察看周圍地形后,二人便從背包中取出工兵鏟就地挖了起來。
眼看天已蒙蒙亮,一人悄聲對身旁之人說道:“郭大哥,在你來之前,我真的已經挖了好多次了,真沒找到你兄弟的遺骨。”
此時已挖土挖到大汗淋漓的那人,聞言神情一頓,聲音哽咽地說道:“我兄弟在戰場上犧牲后,總不能連塊骨頭都沒有吧,這讓我如何向他的家人交代,我百年以后也無顏面見他啊。”
郭姓人話音剛落,遠處便傳來村中公雞打鳴聲音,那人又勸說道:“郭大哥,咱們真的不能再呆了,很危險。”
郭姓男子只好淚流滿面地裝好工兵鏟,臨行前深深望了幾眼田地,用手捧了一把黃土放入口袋中,便隨身邊人急匆匆離去。
郭姓男子全名郭益民,生于1958年河南許昌人,是一名退伍老兵。
他來到廣西邊境小鎮已有一個多星期了,因為兜里的錢不多,只能租住在鎮上最破舊的旅館內,每天都是饅頭加涼水度日。
可奇怪的是,他卻愿意花高價請當地向導,并且每天堅持夜晚出門凌晨回來,有人曾問他到底來干嘛,郭益民回復道:“我來找我的兄弟的遺骸,他犧牲在這里了,已經快31年了。”
那么他最終有沒有如愿以償呢?當年到底是怎樣慘烈戰斗,為何郭益民堅持尋找戰友遺體30年之久,這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戰場上的生死承諾
故事還得回到,1973年美軍退出越南后,北越軍連連打了勝仗,第二年就打垮了南越政權,越南正式統一,后來經過普選越南改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了,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當年20歲的郭益民便毅然決然告別家鄉,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解放軍戰士。
戰爭開始的前10天是我方全面進攻的日子,從2月17日到2月18日期間,郭益民跟隨大部隊一起爬山、渡河、挖洞。
他雖是剛入伍的新兵,但其所在的東線參戰部隊是一支有著光榮傳統的隊伍,隊伍里大多數都是參加紅軍25000里長征路上的先鋒和經過抗日戰爭洗禮過的老兵,作戰經驗豐富且能征善戰。
他們常常從越軍想不到的方向進行突襲,走遠路、走險路,越南士兵為了阻止這支部隊行進路線,甚至不惜挖開水庫,淹沒道路。
如此一來路兩邊的污泥可達兩尺多深,郭益民后來回憶道,為了順利與其他部隊會合,他們果斷棄車步行,不顧勞累饑餓、蚊蟲叮咬,以及潮濕炎熱的天氣,勇敢地向越方陣地推進。
僅10天時間就沖入越南境內20公里,速度快到將近40公里。
那時郭益民經過幾次戰斗后,已經從一個新兵成長為部隊里的重機槍副射手,每次當敵人沖上來時,他都會在制高點處對敵人實施火力壓制。
炸彈不斷在他身邊爆開,敵人的刺刀向他眼前撲來,槍林彈雨中郭益民也實實在在體會到了生死的瞬間之差。
敵人一批批地蜂擁而至,剛剛還在和你說話的戰友下一秒就倒在血泊中,原本高聳的山頭都被炮火幾近削平,雙目所及之處是片片焦土。
當時越軍武器裝備十分先進,幾乎都是美式或者蘇式長槍大炮,而我們的戰士大部分使用的還是56式半自動步槍。
由于武器裝備上的差距,雙方在近戰中的火力確實相差很多,幾乎每一場艱難戰役過后,我們的部隊便要重新進行人員整合,因此原本屬于不同連隊的郭益民便和李保良相遇了。
說來也巧,李保良不但是郭益民的同鄉,而且還是原先連隊里的重機槍副槍手,二人歸為一隊后便成為生死相依的戰友。
李保良比郭益民小兩歲,私下里他總是郭大哥長,郭大哥短,郭益民也跟他有說不完的話。
二人常常依偎在戰壕里一起暢想,等戰爭勝利回家后,要吃饅頭,還要吃用村頭大槐樹上的槐花包的大包子。
他們在一起說說笑笑,但是聊到哪個一起參軍的戰友犧牲時,二人又會沉默。
天性樂觀的李保良此時對郭益民說道,郭大哥,如果哪天我不幸犧牲了,你一定要把我帶回家,雖然我老娘就我這么一個兒子,但有國才能有家,我不怕犧牲,我只怕犧牲后回不了家。
郭益民聽他說完,黑乎乎的鼻子也不禁一酸說道:“放心吧,咱們倆一定都會平安回家的,萬一咱倆其中一人犧牲了,對方一定也會把他帶回家。”
然而誰也沒有料到,這居然是郭益民和李保良最后一次見面。
后來郭益民接到命令,跟隨部隊先行開拔,他尚且來不及跟李保良告別,便急匆匆地隨著部隊踏上前線。
那場戰役十分慘烈,越軍在我軍主力部隊的行進路上擺下重兵,但我方棋高一著,郭益民所在的先遣部隊事先早已在山上做好埋伏。
等越軍一到,他們就突然從山上沖下來搞亂了越軍的防御體系,眼看自己的精銳部隊受到如此重創,越方一氣之下違反國際公約使用化學武器,導致大量的士兵慘死戰場,最終在我軍頑強戰斗下,越方下令撤退。
而郭益民也僥幸活了下來,他四處打聽李保良的消息,這時才知道李保良在之前的戰斗中不幸犧牲了。
聽說消息后悲痛欲絕的郭益民打算將李保良的遺體帶回國時,又聽說他的遺體在戰場上遺失了,正當郭益民不顧周圍人勸阻打算再回戰場把戰友遺體找回來時。
整個大部隊接到上級命令,中國所有參戰部隊從1979年3月5日起全部撤回中國境內,我方已連續作戰17日,完成自衛反擊戰的目的。
軍令如山,郭益民只得眼含熱淚跟隨大部隊回國了。
30年的尋覓之路
郭益民回到老家許昌后,開始四處打探關于該如何將“李保良”遺體帶回國的政策。
然而當時其實關于每位烈士的犧牲都有詳細的報告說明,如果一旦出現遺體丟失情況,就要立刻封為機密封檔30年,在此期間任何人不得向外透露消息。
因此郭益民縱然心中焦急萬分,卻也只能強忍下來,雖說后來他按部就班地退伍后到了橡膠廠工作,并且經人介紹娶妻生子,過上了平淡且幸福的日子。
但郭益民沒有一天忘記過自己對戰友的承諾,他甚至會在午夜時分夢回當年的戰場,夢到與李保良一起生死相依的日子。
于是郭益民便暗暗下定決心,只要他還有一口氣在,就一定要找回李保良,把他帶回家。
在這30年等待的日子中,郭益民也是有了機會就四處奔走,想要尋找到當年李保良所在部隊的戰友,看是否能得到一些線索。
同時他也找到李保良的家人,逢年過節都會過去探望老人,兩家關系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終于等到30年機密期過去,郭益民雖然在過去曾獲得過一點點線索,但滄海桑田,茫茫人海又到哪里能找到知道準確消息的人呢?
直到有心人告訴郭益民不如做個條幅,告示,來號召知道線索的人幫他尋找烈士遺體,眾人聽說郭益民和李保良的故事后,都很感動,大家一傳十十傳百。
后來許多電視臺、報紙等媒體了解到情況后,也頗為震驚,紛紛進行報道。
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沒多久果然有許多參加過越戰的老兵主動聯系郭益民,為其提供線索。
先是一名叫許平的人士聯系到郭益民,當年許平在部隊上是軍醫,是他在戰場上初步救治了被敵人炸傷的李保良。
許平回憶道,當時戰況非常激烈,李保良剛開始受到了點輕傷,但他作為部隊里為數不多的副重機槍手一直堅持不下火線。
突然一顆炸彈在他身邊爆炸,等旁人緩過神的時候發現李保良已經暈倒在血泊中,在他的頸部處還插著幾塊炸彈碎片。
等李保良的戰友把他背到許平身邊時,由于戰場條件有限,許平也只能從隨身的醫藥箱里取出些繃帶,他在將李保良簡單包扎進行止血后,考慮到戰場還有其他戰士需要救治,所以許平最后把李保良交給一名叫陳建國的戰士。
由陳建國將其轉移到后方醫院進行搶救,尋覓之路終于有了眉目,郭益民之后順藤摸瓜終于在2009年11月在湖南長沙見到了陳建國。
陳建國聽說郭益民的來意后,他先是猛地抽了一口煙后,又低聲地訴說著,回憶往昔的點滴,戰場上的生死歷歷在目。
原來陳建國接過轉移李保良的任務后,就將其背在身上,一邊抵擋敵人的炮火,一邊向北方(中國)方向撤退。
一路翻山越嶺,還背著傷員,最后他的手臂也中彈了,血流不止,但當時根本就沒有時間停下來包扎傷口。
就在走到距離我國邊境線還有2公里的半山坡上時,陳建國背上李保良,想告訴他馬上就要到家時,卻發現李保良早已沒了呼吸,身體僵硬了。
陳建國還來不及悲傷時,敵人的炮火不斷襲來,此時指導員為了活著的戰士照相,忍痛下令將逝去的烈士就地掩埋。
陳建國只能痛哭著將李保良留在了異國他鄉,他走之前深深地看了周圍的環境,用心記下來地形,于是后來他就將記憶中的地址畫給了郭益民,并且明確標記了李保良遺體所在位置。
郭益民拿到那張圖后,心中百感交集,很快他回家簡單收拾后,取出所有的積蓄,一路南下到廣西與越南的邊界處,準備從此入境尋找李保良的遺骨。
游子歸家落葉歸根
2010年初,郭益民拿著那張地圖,一路奔波來到了廣西邊陲小鎮,由于多種因素導致,他沒有辦理護照,最重要的是想要從越南找回烈士的遺體并非易事。
為了更加明確李保良遺體所在地的環境,他先是找到當地一個邊民,通過他打探越南消息。
沒多久郭益民便得知陳建國所畫的地形,早已變成一片農田,且邊民也曾偷偷試過挖過幾次,卻沒有發現任何遺骨。
郭益民聽到這樣的消息后,本是滿心的希望頓時化為烏有,但他始終不甘心,他不相信戰友的遺骨說沒就沒了。
于是他便決定跟邊民一起前往,自己要親眼看看那片地,不然自己就是到了地下,也無顏面對戰友。
接著便發生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而對于那張地圖,有可能是時間相隔太久遠,陳建國記錯了具體位置,也有可能是時過境遷,萬事萬物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就這樣郭益民最后只能帶著一方黃土回了國,并且交給了李保良的家人。
2010年清明節那天他便跟李家人一起將那捧黃土一點點地撒入黃河之中,郭益民邊灑土,邊說:“李老弟,回家了……”
后來有人告訴郭益民,李保良烈士已被廣西政府轉移到了寧明烈士陵園安葬,聽到這一消息后,郭益民第二天便坐上了前往廣西的火車。
到了烈士陵園后,郭益民緊緊抱住李保良的墓碑不肯撒手,他長滿老繭的雙手不斷摸索著墓碑上那張照片。
照片上的李保良頭戴軍帽,身著軍服,面帶微笑,永遠年輕。
郭益民雖然心中知道這是李保良的衣冠冢,但當天晚上他卻沒有回旅館睡覺,而是在墓碑前坐了整整一夜。
此后的每年他都要來到烈士陵園,只為靜靜地陪戰友一會。
結語:
在特殊的年代,軍人用血肉之軀捍衛國家尊嚴,他們用自己的鮮血來護衛國家安全,是他們撐起了民族脊梁,和平時期勿忘老兵,感恩緬懷烈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