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勤
縣域富民產業是興業、強縣、富民的關鍵載體。縣域富民產業根植于縣域,依托當地資源條件和特色優勢,具有突出的就業創造效應和增收促進效應,能夠廣泛帶動縣域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增收致富。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對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作出部署。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發展壯大縣域富民產業,能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是實現“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的迫切需要。
從空間維度看,縣域富民產業是連接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紐帶,具有促進城鄉區域間產業融合與要素交換的獨特優勢。從價值導向看,縣域富民產業通過挖掘縣域多功能價值、推進全產業鏈發展、完善產業聯農帶農機制,擴大產業規模,為縣域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地就近就業機會與產業增值收益分享機會。從產業實踐看,縣域富民產業具有跨界融合、主體融通等特征,通過縣域三次產業融合實現多業態創新發展,依托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實現多元經營主體的利益共享。
突出縣域富民產業特色
壯大縣域富民產業,關鍵在于突出特色,找準路子。要立足市場需求變化,從不同縣域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出發,綜合考慮產業發展基礎、人口結構特點、環境承載能力、文化傳統因素,圍繞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和供應鏈優化,突出差異化定位,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加快形成以縣城為中心、重點鄉鎮為節點、村莊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將縣域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
要加大精準招商力度,有效承接中心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促進產能對接合作。擇優確定縣域主導產業鏈,積極建設一批產加銷貫通、貿工農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園區,培育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因業施策、錯位布局,推動重點產業和龍頭企業向園區集中、中小微企業向中心鎮集聚、鄉村作坊和家庭工廠向重點村匯聚,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從“點狀突破”轉向“系統集成”。
推動縣域富民產業創新發展
縣域富民產業具有一般產業的共同特征,因此要遵循產業發展集群化、融合化、數字化、品牌化、綠色化等一般規律。在選準縣域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基礎上,注重開發農業產業新功能,深入挖掘鄉村生態新價值,積極探索縣域一二三產融合。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推動人才、技術、數據等現代生產要素的集聚集中,實現產品、技術、市場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促進傳統產業迭代升級、新產業新業態培育發展,從根本上提升縣域產業的競爭力。
要因地制宜發展鮮食玉米、食用菌、中藥材、雜糧雜豆、大鵝等特色種養業。運用信息化、數字化手段,精準對接消費者需求,大力發展定制農業。推動農產品生產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協同發展,打造食品和飼料產業集群,重點加快創建玉米精深加工和嬰幼兒配方乳粉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強農文旅深度融合,推進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建設,提升鄉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和規范化水平。加快農產品和農資現代流通網絡建設,支持各類主體協同共建供應鏈,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
實現產業發展和富民目標相統一
縣域富民產業發展的落腳點在富民。發展縣域富民產業,不僅要追求經濟效益,而且要更加注重產業發展在穩定就業、促進增收方面的作用。因此,要堅持產業發展和富民目標相統一,強化帶動效益與提升帶動能力相結合,建立健全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縣域產業發展壯大和農民就業增收的良性循環。
要完善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將聯農帶農作為經營主體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和龍頭企業認定的前置條件。對產業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電商等主體和平臺的聯農帶農效果進行評估,支持國家、省級強農惠農政策重點向聯農帶農效果明顯的市場主體傾斜。探索將聯農帶農效果與財政獎補、信貸優惠、土地指標等支持政策掛鉤,推動就業帶動能力強、增收致富效果好的縣域產業加快發展。創新利益聯結形式,支持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小微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加強合作,建設產業聯合體,整合產業資源,實現產業抱團發展。通過訂單生產、股份合作、農企合股、分紅獎勵、服務帶動等模式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此外,還要規范引導農業農村領域社會投資,健全風險防范機制。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