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流動就像一條大河,奔騰向前,記錄著時代的變化。
曾經,"孔雀東南飛",年輕人涌向沿海,那里是機會的代名詞。
一線城市有著高工資高壓力,而新一線、二線城市則稍有生活成本的優勢,大家的選擇各不相同。
而事實上,經濟發展越快,人口流動就越快,當一個城市經濟放緩,人口流動也便慢了下來。
42萬人逃離山東,22萬人拋棄吉林,就反映了這一問題,而人口遷移之后,誰又是最后的贏家呢?
從“闖關東”到新時代的人口遷徙
過去東北人為了生計,紛紛“闖關東”,這段歷史是特殊時期人口大遷移的縮影,深深印在中國近代史的記憶里。
改革開放后,沿海地區發展迅猛,政策好,位置也好,經濟發展領先全國。
沿海地區像雨后春筍一樣冒出許多工廠,各種企業生意興隆,“工作機會”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人們。
這些人背井離鄉,是為了更高的工資和更好的生活。
時代不斷發展,經濟也在發生改變。
過去沿海地區依靠大量勞動力發展的優勢正在減弱,內陸地區的發展機會逐漸增多。
信息來源:澎湃新聞——山東人口格局變遷:濟南超濰坊晉升全省第三,14市負增長
從2000年到2020年,中國經歷了人口大規模流動,這二十年間的人口遷移情況,最終反映在了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里。
人口流動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經濟發展差異大,人們搬家的意愿就更強。
東北地區和山東地區的人口遷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以前東北人向山東流入的多,現在山東,也在流出。
中國人口流動的特征鮮明,主要呈現出西向東、北向南和內陸向沿海的趨勢。
沿海省市大多吸引著大量人口流入,而只有山東、河北和廣西表現出人口流出的現象,盡管如此,此前山東作為海岸線最長的省份,面臨著人口流動的復雜局面。
山東的最大人口來源地是黑龍江和河南,分別貢獻了63.1萬和62.9萬流入人口,這兩省加起來的人口占到山東總流入人數的四分之一。
其他流入山東超過10萬人的省份包括河北、吉林、江蘇、安徽、四川、遼寧、貴州和內蒙古等地。
可以看出,山東的流入人口主要來自北方省份,尤其是黑龍江、河南等地。
信息來源:新浪財經——13省份2024年人口數量公布,山東去年常住人口減少42.8萬
然而,山東的人口流出方向卻截然不同。
人口流出最多的目的地為北京、江蘇、上海、天津、浙江、河北、廣東、遼寧、河南和新疆等地。
仔細分析這些流出地,可以直到流出的大部分人口前往了大城市,比如南方的發達省份,如廣東、浙江等。
這種人口流動的現象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大城市和更發達的地區始終是人口流動的主要方向。
對于一些落后地方來說,山東是一個提供豐富工作機會和較高薪酬的地方,因此這些地方的人口常常成群結隊涌向山東。
然而,對于山東本地人來說,外地尤其是南方的一線城市和經濟更為發達的省份,更具吸引力。
那里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高的收入,因此,許多山東人也選擇離開省內,前往更富裕的地方。
這一現象背后是山東面臨的一場人口流動的大規模變動。
山東雖然承接了外省市流入的人口,但卻留不住本省的人口。
過去,山東和其他地區一樣,曾出現過人們為了更好的生活而成群結隊涌向深圳的情景,而如今,往日的“闖關東”現象不再,但人口外流的態勢依然明顯。
山東要想扭轉這一局面,留住人才,單靠省富是不夠的。
除了增加財富,還需要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
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薪資水平,并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才是留住年輕人和人才的關鍵所在。
哪些城市人越來越少了
近年來,中國一些省份面臨著嚴重的人口下降問題,部分地區的人口流失情況尤為突出,逐漸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隱憂。
重慶便是其中之一。
根據2023年末的數據,重慶常住人口減少了21.91萬人,其中10萬人由于自然原因減少,另有10萬人因外流而離開。
這反映出重慶在吸引人才和穩定人口方面的困難。
盡管重慶的GDP增速并不算快,但其罰沒收入的增速卻在全國16個省份中排名第一,達到22.4%。
我們可以看出重慶的經濟增速雖緩慢,但其治理收入卻在增長,這也說明了該地區經濟面臨的某些不容忽視的壓力。
甘肅同樣處于人口減少的困境之中。
2023年,甘肅的常住人口為2264.48萬,同比減少了26.94萬人,其中主要是由于人口外流。
人口流失達到23.64萬,這是因為甘肅經濟長期低迷,難以為人們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
甘肅地處西北,4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GDP僅剛剛突破萬億元,人均GDP在全國排名較為靠后,遠低于其他省份。
這種經濟形勢導致了大量勞動力的外流,特別是年輕人更傾向于前往經濟條件更好的地區尋找機會。
河北的情況也令人擔憂。
這個頻繁出現在媒體頭條的省份,2023年常住人口減少了27萬,人口流失的情況十分嚴重。
特別是流向北京和天津的人口占比超過65%,這說明了河北在經濟、資源、以及發展機會上的不足。
盡管河北有著較為豐富的資源和相對較大的地理優勢,但其發展過程中,常常受到周邊大城市的吸引,尤其是北京和天津的吸引力,使得河北面臨著人口外流的嚴峻局面。
而山東,作為一個人口超過一億的大省,其人口流失同樣不可忽視。
2023年,山東常住人口減少了39.82萬人。
相比其他地方,山東人口減少的原因更為復雜,不僅僅是外流,還有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的加劇。
作為中國最老的省份之一,山東的老年人口比例居全國之首,而出生人口的減少更是引人關注。
2023年山東出生人口僅為61萬,而六年前這一數字為175萬。
山東曾經是人口較為活躍的地區,尤其在推動二胎政策方面成效顯著,但如今生育意愿的下降顯而易見,給人口結構帶來了深遠影響。
未來的普通城市困境
除了這些地區的困境,一些地方則呈現出與之相反的趨勢。
浙江省便是一個例子,常住人口在2023年增長了50萬,而且所有地級市的人口都呈現出增長態勢。
這背后的原因,除了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還與當地優良的營商環境和社會生態有關。
年輕人在選擇定居地時,逐漸更看重當地的生活質量和發展機會,浙江的吸引力正是體現在這些方面。
而普通城市在過去長期作為大城市的“人口提供者”,其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不確定性。
盡管國家近年來大力投入資金支持這些城市,許多人原本期待能借此機會改變城市的經濟面貌,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情況并不樂觀。
政府投入的資金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比如修建更多的樓房和道路,但這些投資并沒有有效地促進新產業和新工廠的引入。
小城市所面臨的困境,不僅僅是資金的缺乏,更多的是缺少能夠帶動經濟增長的產業和創新驅動。
受限于產業的單一性與低水平的競爭力,近年來,第二產業的低迷局面讓許多小城市的經濟發展更顯疲軟。
這些小城市的最大問題在于缺乏年輕人口的支持。
年輕人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是代際交替的主力軍。
如果長期缺乏年輕勞動力,城市的社會和經濟活力將無法持續,人口規模自然會不斷萎縮。
只需兩代人的時間,約四五十年,小城市的衰退就可能變得不可避免。
人口結構的老化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地方將會面臨更加嚴重的人口斷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