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有一名小小的候補知縣竟然惹得慈禧太后勃然大怒,嚷嚷著要將他處決。
這名小小候補知縣究竟做了什么,能讓慈禧都為之大怒?
王家舉人
這個候補知縣叫做王維勤,他本是撫寧縣的一名書生,曾多次參加過科舉考試。
經(jīng)過十幾年寒窗苦讀,他終于考中了舉人。
遺憾的是,王維勤在后續(xù)的會試中屢試不第,并未考中進士。
在清朝末期,因為人口的暴增,導(dǎo)致科舉考試越來越難,一般人根本不可能考中進士。
比如封疆大吏左宗棠,他這一輩子就沒考中過進士,最后是靠著師爺身份得到朝廷重用。
所以,在清朝末期考不中進士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能成為舉人就已經(jīng)非常了不得啦。
在放棄會試后,王維勤回到撫寧開始找事情做。
畢竟古代都講究“學(xué)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如果讀書不能做官,還要受到鄉(xiāng)親們的嘲笑。
如果是清朝初年,朝廷缺官少吏,王維勤憑借這個舉人身份也能得到一官半職。
可現(xiàn)在是清朝末年,雖然眾人都覺得他這個舉人已經(jīng)非常厲害了,但還是沒有官職給他。
如果硬要靠舉人身份做官,也并非沒有機會,只要花錢總能找到解決辦法的。
早在清軍入關(guān)的時候,當(dāng)時清朝為了籌措軍餉,就曾出現(xiàn)過“捐官”的政策。
捐官的意思是通過捐贈一定的銀兩,可以獲得一定的官職。
雖然在康熙時期一度嚴(yán)禁賣官鬻爵,但到了雍正和乾隆時期,這一制度再次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
比如在乾隆晚期,捐一個八品縣丞需要的一千兩銀子,七品知縣則要近五千兩銀子。
職位越高,需要捐納的銀子也就越多,即便是一個五品閑職那也得上萬兩白銀。
如果官職再高一點,那基本上都是可遇而不可求,同樣捐贈的銀子也就沒了上限。
而到了清朝末年,因為想捐官的人太多了,朝廷只會給這些捐官的一個頭銜,并沒有什么實職,美名其曰“候補”。
只有舉人頭銜的王維勤,他也想在縣衙謀個差事,也好對得起自己這些年讀的圣賢書。
好在王家在撫寧還算是名門望族,他們便花了幾千兩銀子,給王維勤在撫寧縣衙捐了一個“候補知縣”。
身為小小候補知縣的他,又怎么會和慈禧太后扯上關(guān)系?
魚肉鄉(xiāng)里
王維勤成為候補知縣后,每日去縣衙中打卯,有時候還能和知縣大人聊聊天下大事。
可時間一久,他發(fā)現(xiàn)這種日子根本沒什么盼頭。
因為撫寧不止他一個候補縣令,而且在正式成為縣令之前,他也沒有俸祿。
這對王維勤打擊很大,他覺得讀了這么多年圣賢書,又考中了舉人,最后又花了幾千兩銀子,卻依舊一事無成。
這讓王維勤心理變得越發(fā)扭曲,他覺得自己縱使不能成為正式知縣,那捐官的銀子也不能白白扔掉。
于是,他頻繁往來縣衙,仗著自己舉人和候補知縣的頭銜,開始在縣城內(nèi)作威作福。
比如在收繳賦稅的時候,他就會主動承擔(dān)起一部分工作,然后暗中牟利。
有時候鄉(xiāng)鄰們遇到什么難事了,需要去官府打官司的時候,他也會借此敲詐一筆銀子。
慢慢地,他身邊聚攏起一群阿諛奉承之徒。
同時,靠著他在縣衙的影響力,王家在撫寧的勢力也越來越大。
隨著王維勤在撫寧的名頭越來越大,王家子弟在撫寧也越發(fā)囂張,經(jīng)常欺負老百姓。
時間一久,很多人見到王家人也開始躲著走,就怕被他們盯上。
一旦被王家人盯上,很有可能連性命都不保。
有些人能躲,可有些人連躲的機會都沒有,比如與王家十代為鄰的李家。
李家和王家時代為鄰,子孫后代也經(jīng)常在一塊玩耍,也算得上世交。
在王維勤考中舉人的時候,李家還送來禮品慶賀。
這一年,王維勤突然覺得自家宅子太小,打算擴建一番。
可當(dāng)年王家宅地就這么一塊,想要擴建只能買下鄰家的宅院。
而作為鄰居的李家,這是他們家的祖宅,好幾代人一直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怎么舍得將宅子賣給王家。
即便李家想賣,王維勤也舍不得出那么多錢。
王維勤嘴上說著讓李家先搬走,他身為撫寧縣令,日后肯定不會虧待李家后人的。
可李家人都知道王維勤這個縣令只是候補的,即便他日后轉(zhuǎn)正了,按照王家貪婪的性格,不把李家吃干抹凈才怪。
從此之后,兩家便成了仇人,日常爭吵都是難免的,有時候還會大打出手。
作為候補知縣的王維勤,身邊自然不缺打手,而李家則比較弱勢,經(jīng)常受到王家的打罵。
李家見斗不過王維勤,便開始四處報官,希望官府能為他主持公道。
王維勤見李家開始報官,他也擔(dān)心事情敗露影響自己的前途,便萌生了將李家斬草除根的念頭。
而這時候,撫寧城內(nèi)發(fā)生了一件大事,王維勤決定趁此除掉李家眾人……
趁亂行兇
清朝末期爆發(fā)了很多農(nóng)民起義,南方有太平天國運動,而北方有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因不滿外國人為非作歹,便借著扶清滅洋的口號,頻繁在華北地區(qū)攻打洋人。
這一年,撫寧正好有義和團起事。
王維勤覺得斬草除根的時機到了,他和一眾打手趁著夜色闖入李家,將其全家殺害,并嫁禍給義和團。
只有李家兒媳馬氏,那天晚上恰好回娘家,躲過了一難。
第二天,整座撫寧城的人都知道李家被滅是王維勤做的,但沒一個人敢明說,生怕災(zāi)禍落到自己頭上。
馬氏的娘家也勸她不要再回撫寧城了,她一個弱女子怎么可能斗得過王維勤?
馬氏不甘心,她不想讓丈夫和公婆一家無故被害死。
于是,馬氏開始私下收集證據(jù),并向本地州府遞交誦狀。
沒想到當(dāng)?shù)刂莞賳T都被王家買通,沒人敢受理這個案子。
見本地州府官官相護,馬氏開始向外地州府投遞誦狀,可最終全部石沉大海,沒有得到任何回應(yīng)。
同時,她還遭到王氏一家的追殺,多次命懸一線。
最終,馬氏來到了京城告御狀。
而這段時期,身處深宮的慈禧正好閑得無聊,想聽聽最近民間發(fā)生了奇事。
而貼身太監(jiān)便將馬氏告御狀的事情講給她聽。
身為女性的慈禧,對馬氏的遭遇深有感觸,便下令讓刑部仔細調(diào)查,一定要還馬氏和李家一個公平。
同時,當(dāng)時義和團和清政府的關(guān)系比較密切,王維勤想將案件嫁禍到義和團頭上,自然也被朝廷不容。
經(jīng)過一番仔細調(diào)查,他們最終將王家眾人繩之于法,更是將為首的王維勤處以極刑。
在被處決前,舉人王維勤驚恐地看向眾人,臉上滿是絕望。
這一幕剛好被人用相機拍了下來,成為百姓茶余飯后的談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