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打卡地】
光明日報記者 王藝釗 光明日報通訊員 向斯琦
當漕運古道的冰凌化作潺潺春水,枕河聽海六百年的天津城,便悄然披上了云錦霞帔。
天津與桃花的淵源可追溯至元代。作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南來北往的漕船不僅帶來了物資流通,紛飛的桃花也吸引了眾多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為其提筆。據《天津縣志》記載,清代康熙南巡路過天津桃花堤時,提筆揮就《點絳唇》一詞:“再見桃花,津門紅映依然好。回鑾才到,疑是春兩報。”
天津市紅橋區北運河畔的桃林下游人如織。天津市紅橋區宣傳部供圖
如今的天津桃花節主會場——天津市紅橋區北運河畔,完整保留了這段歷史記憶。全長1.3公里的桃林步道,串聯起西沽公園、桃花堤等歷史景觀。始建于元代的桃花堤,經過多年改造后,再現了當年“天津小江南”的美景。這些見證城市變遷的“活文物”,每到三月便綻開深淺不一的粉白花朵,與修復如初的碑刻、涼亭相映成趣,構成跨越時空的立體畫卷。
天津桃花節的發展歷程也與城市生態治理同頻共振。近年來,紅橋區通過栽培親水植物、整治環境、修筑堤壩等措施,不僅重現了“桃紅柳綠”的運河舊景,更成為城市生態修復的典范。
天津桃花節上的桃花主題文創產品。向斯琦攝
自1990年開始,每年春季紅橋區政府都會在此舉辦桃花節盛會。據統計,近幾年桃花節期間,到桃花堤游園觀光的游客均超過30萬人次。今年的桃花節通過文化、商貿、旅游深度融合,開展“乾隆登臨”“十二花神”春日祈福等沉浸式演藝,組織“數字花朝節”華服秀主題文化活動,設置民俗巡游、詩詞答題等互動環節,并引入“國潮品牌+本地老字號”運河桃花主題市集,通過精彩紛呈的文化旅游活動帶動商貿發展。
亭臺飛檐與滿樹桃花相映成趣。天津市紅橋區宣傳部供圖
“丁字沽邊柳萬條,青青一帶鎖紅橋。”或許,天津桃花節最動人的從不是那桃花盛開的絢爛,而是這座城市將綻放的激情,沉淀為滋養未來的春泥。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06日07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