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在4月4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人工智能(AI)的快速發展如同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預計到2033年,AI的市場規模將達到4.8萬億美元,其市值大致相當于德國的經濟規模,成為推動數字轉型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AI可能對全球40%的工作崗位產生影響,甚至會拉大國家之間的差距。
崗位流失與不平等加劇
報告強調,AI驅動的自動化帶來的好處往往更傾向于資本而非勞動力,這可能會加劇不平等現象。具體而言,AI可能導致大量崗位流失,尤其是那些可以被自動化取代的工作。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曾發出過類似警告,而世界經濟論壇今年1月的研究結果顯示,多達41%的雇主計劃裁減那些可以被AI取代的崗位上的員工。
當然,報告也強調,AI的影響并非僅僅在于取代工作崗位,它還可以“創造新的產業,并賦予勞動者更多能力”——前提是在提升勞動者技能和再培訓方面有足夠的投入。
全球AI技術鴻溝在擴大
在全球范圍內,AI的發展也呈現出不均衡的態勢。數據顯示,全球企業在AI領域的研發支出中,有40%集中在僅僅100家公司中,這些公司主要來自美國和中國。
比如,像蘋果、英偉達和微軟這樣的科技巨頭,其市值可與整個非洲大陸的國內生產總值相媲美。這種集中化的趨勢可能會進一步擴大技術鴻溝,使許多國家面臨落后的風險。
另有118個國家——大多位于南半球的發展中國家——未能參與到有關AI治理的重要討論中。這意味著這些國家在AI的發展過程中可能會被邊緣化,從而進一步加劇全球的不平等現象。
為了確保AI的發展能夠惠及所有人,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向國際社會提出了一些促進包容性增長的建議。這些建議包括建立AI信息公開機制、共享AI基礎設施、使用開源AI模型,以及開展共享AI知識和資源的相關舉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