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孔子所說,教育最獨特的地方在于因材施教,以個性為壤、環境為光,因為每個學子都是獨特的種子——或喜蔭蔽沉思,或需陽光競放。因材施教是智慧農人的巧手,既為凌霄花搭起攀援的竹架,也為蒲公英保留飄散的遠方;而學風環境則是無形的氣候,當寬容取代苛責,協作消解對立,知識的根系便能在尊重差異的土壤中交織成林。
在蘭州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3棟307宿舍里,四位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專業的年輕人創造了"全員保研頂尖高校"的佳話。胡日臻圓夢北大,劉詩法投身中科院,王水超奔赴國防科大,劉翔宇邁入中科大,這些不同方向的深造選擇,恰恰就是蘭州大學對學生多元發展路徑的包容與支持的最直接印證。
雖然達到了保研的“同歸”,但這個過程確實非常地“殊途”,胡日臻在超算競賽中摘得世界級獎項,劉詩法在開源社區貢獻代碼,王水超帶領學生會團隊組織校園活動,劉翔宇則在羽毛球場上揮灑汗水。這些看似迥異的成長軌跡,實則都扎根于蘭大"不拘一格育人才"的土壤。
當然,除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成長,蘭大也為學生的專業能力成長提供了充足的舞臺,既為學術科研搭建了ASC超算競賽、校創國創等平臺,也通過華為"智能基座"獎學金等產教融合機制強化實踐能力,更在學生會、青聯等學生組織里培育領導力。這種多維度的培養體系,讓技術宅、競賽達人、學生干部等不同類型的學子都能找到生長空間。
蘭大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尊重,尤其體現在對"非典型學霸"的包容上。王水超的逆襲故事最具代表性:當績點不占優勢時,學校認可他通過軟件著作權、電子設計大賽等實踐成果展現的專業潛力;當他為國防科大體檢突擊健身時,體測制度的彈性給予了追趕時間。這種評價體系突破"唯分數論"的窠臼,真正實現了"讓每個優秀都有出口"。
更難能可貴的是,學校營造的集體生態為個體發展提供了養分。307宿舍的"神仙氛圍"并非偶然:課程資料共享、競賽組隊互助、模擬面試切磋,這些自發形成的成長共同體,正是蘭大"第二課堂"育人理念的生動寫照,這也是該校保研數據整體非常亮眼的主要原因所在。
四位學子帶著各自的特質奔赴清北華五,他們的故事印證了當代高等教育的真諦,大學不是標準件的生產線,而是多元人才的孵化器。蘭州大學正是通過打破單一評價維度、搭建多樣成長平臺、培育良性生態土壤,讓懷揣不同夢想的學子都能綻放光彩。有人攀登學術高峰,有人深耕技術應用,有人投筆從戎報國,這些不同的選擇軌跡,最終都將匯聚成推動社會進步的星辰大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