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可謂家喻戶曉,他是漢初三杰之一,是劉邦的頂級助手和大管家,更是助力劉邦爭奪天下的關鍵人物。
但是,關鍵人物、大功臣,未必能有善終。比如說,韓信、彭越、英布、韓王信,甚至劉邦的發小盧綰等等,都沒有好結果。
碰到劉邦這樣一個強勢的領導,是人生的幸運,可以跟著他建功立業,但是,也是不幸,極有可能會有身死道消,全族盡誅!
而蕭何,能夠在劉邦麾下得以善終,毫無疑問,絕對有著非凡的大智慧。
雖然說,蕭何是劉邦極為信任的重要助手、貼心大管家,但是,在與劉邦相處的過程中,也遭遇過4次危機。
前面咱們也提到了,蕭何是一個暖心、盡心、放心、忠心的好下屬,好副手,為什么依然會遭遇危機呢?
這當然不是蕭何的問題,而是劉邦的問題,也是領導共性——疑心重。
雖然說,劉邦對蕭何有了疑心,但是,蕭何不僅順利度過這4次危機,還贏得了劉邦的持續信任,最終得以善終。
那么,蕭何究竟是如何應對領導的信任危機的呢?
下面,咱們就來盤點一下這4次危機。
第一次危機
劉邦跟項羽爭奪天下時,讓蕭何留守關中,為軍隊供給糧食和兵源。
可以說,劉邦放心地將后背和根據地都交給了蕭何,這份信任何其深厚!
而蕭何也確實盡職盡責,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遇到事情,他總是先向劉邦匯報、請示,得到認可后才行動;如果情況緊急來不及請示,他便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但等劉邦回到關中,依然會詳細匯報。
蕭何這般做事風格,著實讓劉邦十分放心。
但是,即便如此,劉邦對蕭何仍心存猜忌和懷疑。
這是為什么呢?
接下來,第一次危機便悄然降臨。
漢王三年,劉邦與項羽在京索之間對峙。
劉邦在前線忙得焦頭爛額時,還不忘多次派使者回關中慰勞蕭何。
事出反常必有妖呀!
蕭何身邊有個叫鮑生的人對他說:“漢王在前線風餐露宿、忙于征戰,卻還有閑心派使者來慰勞您,這哪兒是單純的慰勞呀,分明是對您起了疑心。您不如把子孫兄弟中能打仗的都派到軍隊中效力,如此一來,漢王的疑慮自會消除。”
蕭何聽后,立刻依鮑生之計,將親人送到前線交由劉邦處置。
這便是蕭何遇到的第一次危機。
當時劉邦在前線岌岌可危,卻仍擔憂后方的蕭何。
雖然說,劉邦十分信任蕭何,但這種擔憂還是難以避免。
而蕭何憑借鮑生的建議,高情商地化解了劉邦的懷疑,成功度過此次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