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印度總理莫迪在接受采訪時,對中印關系的表態引發廣泛關注,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對印度揮舞的“關稅大棒”也攪動著局勢,莫迪政府在這一系列復雜因素下,態度與政策的轉變耐人尋味。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印度在外交戰略尤其是對華關系上,展現出復雜且多變的態勢。2020年后,莫迪政府對華采取了一系列對抗策略,包括限制中企投資、禁用大量中國App、叫停中企參與基建項目等。甚至喊出“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口號,試圖在制造業領域擺脫對中國的依賴,降低從中國的進口規模,以保護所謂的“印度制造”。
莫迪(資料圖)
然而,現實給印度潑了一盆冷水。五年時間過去,印度制造業不僅未能實現騰飛,官方數據顯示,其制造業占GDP比重不升反降,從15.4%跌到14.3%。莫迪政府投入230億美元的“印度制造”計劃,最終只兌現了8%的補貼,印度經濟增長放緩,外資撤離的困境卻日益凸顯。而在貿易層面,盡管印度采取了諸多限制措施,自2020年以來,其從中國的進口反而增加了超過55%,貿易逆差近乎翻了一倍,中國依舊穩坐印度第一大進口來源國的位置。這一系列數據清晰地表明,印度此前的對華經濟對抗策略成效甚微,反而拖累了自身經濟發展。
外交層面,印度也未討到好處。印度一直試圖在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獲取更多利益與支持,積極向美國靠攏。但特朗普上臺后,其貿易政策以美國利益優先,對盟友也毫不手軟。特朗普多次批評印度的高關稅政策,稱印度為“關稅之王”。今年2月莫迪訪問華盛頓,試圖與特朗普就貿易問題達成協議,尋求避免被加征新關稅。
然而,美國方面不僅未讓步,特朗普還在白宮宣布對自印度進口的商品征收26%的關稅,這一稅率在美國主要貿易伙伴中位居前列,遠高于對歐盟的20%、對日本的24%和對韓國的25%。特朗普此舉讓莫迪政府的外交努力付諸東流,也讓印度意識到在對美外交中自身話語權的有限。
莫迪(資料圖)
在這樣內憂外患的背景下,莫迪政府開始重新審視對華關系,并做出一系列政策調整。莫迪近期公開強調中印兩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幾個世紀以來一直相互學習,中印應當合作而非沖突。在邊境問題這個長期困擾中印關系發展的關鍵議題上,莫迪表示希望“分歧不會演變成爭端”。此前,印度外長蘇杰生也表示,中印之間在“可預見的未來”會遇到問題,但有辦法在不發生沖突的情況下解決,還承認2020年發生的事情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這一系列表態與此前印度在邊境問題上的強硬態度形成鮮明對比。
不僅在言論上,印度在行動上也有所表現。2024年12月,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第23次會晤在北京舉行,這是五年來雙方首次會晤。雙方達成六點重要共識,包括積極評價邊境問題解決方案并繼續落實、按政治指導原則尋求邊界問題一攬子解決方案、細化邊境管控規則、加強跨境交流合作、加強特別代表會晤機制建設等。
莫迪政府這一系列動作被外界視為向中國遞出的“橄欖枝”,其背后有著深刻的現實考量。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即將實施的“對等關稅”政策,預計將使印度年損失高達70億美元,對印度農業、汽車、醫藥和電子制造業等多領域造成沉重打擊。印度急需尋找應對之策,而中國在過去幾年與美國的貿易摩擦中積累了豐富經驗,且中國龐大的市場和完整的產業鏈,對印度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潛在價值。
莫迪(資料圖)
另一方面,印度國內政治生態也在發生變化。過去四年,莫迪借邊境問題炒作“中國威脅”,強化民族主義敘事以鞏固印人黨執政基礎,但隨著經濟、民生問題惡化,民眾對此逐漸失去耐心。
然而,中印關系要實現真正的質的提升,仍面臨諸多挑戰。盡管莫迪政府當前釋放出積極信號,但印度在歷史上外交政策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過去也曾有過中印關系改善的契機,但印度未能持續把握。未來,印度能否將這些政策承諾切實落地,在邊境問題上保持克制與合作,在經貿等領域與中國真誠開展合作,仍有待時間檢驗。對于中國而言,歡迎中印關系正常化,但也會保持謹慎,密切關注印度后續行動,以維護國家利益與地區和平穩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