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虞利明辭職背后:杭州銀行的隱憂正在集中暴露
一則“疑似失聯”的傳聞,撕開了杭州銀行看似平穩的表面。副董事長、行長虞利明“因個人原因”突然辭職,引發市場廣泛猜測。而隱藏在這場高管風波背后的是杭州銀行亟需面對的多重難題:不良貸款攀升、關聯信托巨虧、資本補血乏力、股東持續減持、盈利增長放緩……這家長三角區域的城商行明星,正走入“隱憂漸顯”的下行通道。
“失聯”行長突然辭職,公告語焉不詳
4月2日,市場傳出杭州銀行副董事長、行長虞利明“疑似失聯”的消息,引發軒然大波。盡管杭州銀行第一時間回應“未接到此類信息”,但當日晚間發布的公告仍印證部分傳聞:虞利明因“個人原因”書面辭職,辭去所有職務。
令人詫異的是,公告中并未提及任何感謝措辭,也未說明辭職具體原因,引發外界廣泛遐想。虞利明3月中旬仍在公開會議上露面,如今突然退出,背后或另有隱情。
信托關聯虧損驚人,房地產踩雷風險或已傳導
在赴任杭州銀行前,虞利明長期擔任杭州工商信托董事長,而這家信托公司近年“踩雷”嚴重,連續三年虧損,2023年凈利潤更是大幅虧損6.32億元,不良率高達驚人的52.77%。
資料顯示,該信托房地產投向規模長期維持在200億元以上,且所涉項目不乏違約房企。
業內猜測,此番虞利明突然“落幕”,或與舊東家留下的“債坑”不無關聯。而杭州銀行自身對房地產行業的不良貸款也在劇增,截至2024年6月末,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高達7.07%,不良余額26.16億元,幾乎是2022年末的翻倍。
消費金融業務擴張激進,隱含監管與信用風險
杭州銀行控股的杭銀消費金融近年來迅速擴張,貸款余額已超529億元,累計授信用戶近3500萬。其高度依賴互聯網平臺導流,合作對象包括借唄、京東金融、美團等,亦涉及大量腰部助貸平臺。
引人關注的是,該公司部分業務引入第三方擔保機構,遭遇用戶投訴“擔保費過高”“信息不透明”等問題。擔保增信類貸款占比高達11.31%,若資產質量惡化,或對母公司杭州銀行形成反噬。
增長放緩難掩隱憂,靠“披露一季報”穩信心
在虞利明辭職同日,杭州銀行“臨時”發布2025年一季度財報,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7.3%,試圖安撫市場。但透過數據表象,增長動能正在減弱:凈利潤增速從2022年的26.1%,到2024年的18.1%,再到2025年Q1的17.3%,逐步下滑;營收增長僅2.2%,難掩放緩態勢。
此外,杭州銀行以往引以為傲的高撥備覆蓋率(530%),背后是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僅為8.76%,在城商行中排名倒數第三,僅高于成都銀行與蘭州銀行。高撥備在拉高“安全邊際”的同時,也使資本補充變得更加迫切。
長期低分紅(分紅率維持20%左右)亦成為杭州銀行的隱憂之一,顯著弱于同業如江蘇銀行(30%)與招商銀行(近35%)。資金回報不佳,促使大股東持續減持套現。
澳洲聯邦銀行2024年1月已清倉剩余5.45%股權;中國人壽近三年合計減持超30億元。資金“投票”背后,反映出機構對杭州銀行未來的信心明顯不足。
從“疑似失聯”到突然辭職,虞利明的離場留下諸多謎團。而更深層的問題,是杭州銀行眼下難以回避的現實:過度依賴房地產業帶來的資產風險,信托“遺產”帶來的潛在責任,消費金融激進擴張埋下的新隱患,資本指標下滑、市場信心不足……
杭州銀行曾是城商行的優等生,如今卻步入了增長疲態與風險積壓的“結構性瓶頸”。行長換人或許能緩解短期輿論,但要徹底解題,仍需面對業務重構、風控收緊與資本提升的長期戰役。
來源丨經濟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編輯|鄒貓小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