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也門胡塞武裝軍事發言人葉海亞·薩雷亞的聲明像一顆深水炸彈,在國際輿論場激起千層浪——這支被美國定義為“地區叛亂組織”的武裝力量,在美軍持續三周的高強度空襲后,再次向紅海的美國“杜魯門”號航母戰斗群發射導彈和無人機,并宣稱“成功阻止了美軍對也門的空襲計劃”。
而就在前一天,美國總統特朗普還在社交媒體上高調炫耀一段“精準空襲胡塞武裝集會現場”的視頻,試圖向世界證明“真正的痛苦尚未到來”。諷刺的是,這場耗資近10億美元、出動雙航母和B-2隱形轟炸機的“殺雞儆猴”行動,非但沒能讓胡塞武裝屈服,反而讓美軍在中東的窘迫暴露無遺。
美國與胡塞武裝的這場較量,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戲劇性。3月15日,美軍以“保衛紅海航運安全”為由發動首輪空襲,白宮宣稱“消滅了多名胡塞武裝高層”,五角大樓更是將行動渲染為“外科手術式打擊”。然而僅僅三天后,胡塞武裝就用彈道導彈和無人機對“杜魯門”號航母發起48小時內三次襲擊,打得美軍措手不及。
更令華盛頓難堪的是,這支被西方媒體描述為“拖鞋軍”的武裝力量,竟在4月2日宣稱擊落了第16架美軍MQ-9“死神”無人機——這種單價高達3200萬美元的尖端裝備,如今成了胡塞武裝戰績簿上的常客。
美軍并非沒有發力。為了徹底摧毀胡塞武裝的軍事能力,美國不僅將遠在亞太的“卡爾·文森”號航母緊急調往中東,還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基地部署了6架B-2戰略轟炸機,試圖形成“鉗形攻勢”。但現實卻像一記耳光:當“卡爾·文森”號還在奔赴紅海途中時,“杜魯門”號已在24小時內遭遇胡塞武裝三次突襲;號稱“全球打擊”的B-2機群,至今未能阻止胡塞武裝將射程2000公里的“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導彈對準美軍34個中東基地。
這場看似實力懸殊的對抗,逐漸演變成一場“大象追老鼠”的荒誕劇——美軍每投下一枚價值百萬美元的精確制導炸彈,胡塞武裝就用成本不足十分之一的無人機和土制導彈還以顏色。
深究這場博弈的底層邏輯,美國的戰略失誤早已注定。胡塞武裝的戰斗力從來不在正面戰場,而在其“打不死的小強”特質:他們的指揮結構高度分散,軍事設施深藏地下,即便美軍宣稱“斬首”了導彈部隊負責人、摧毀了無人機工廠,但源源不斷的襲擊證明,這支扎根也門山區的武裝早已將“非對稱作戰”刻入基因。
更關鍵的是,胡塞武裝背后若隱若現的伊朗身影,讓這場局部沖突升級為代理人戰爭的縮影——從“霍拉姆沙赫爾”彈道導彈的燃料加注,到無人機技術的轉移,德黑蘭的地下軍火庫正在改寫中東戰爭規則。
美國的困境還不止于此。當“杜魯門”號和“卡爾·文森”號雙航母齊聚紅海時,西太平洋突然出現戰略真空。原本在菲律賓海游弋的“卡爾·文森”號倉促轉向,導致美軍在臺海方向的威懾力驟降,中國山東艦編隊趁機在臺島以東劃出鋒利航跡,東部戰區“海峽雷霆-2025A”演練更展現出火箭軍與航母艦載機的火力協同。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部署,暴露出美國同時應對兩場區域危機的力不從心——畢竟,2024年第一季度美軍在中東的軍費開支同比暴漲58%,而胡塞武裝用每月不到1億美元的消耗就讓超級大國疲于奔命。
耐人尋味的是,這場較量正在重塑國際社會對現代戰爭的認知。胡塞武裝用行動證明,在無人機蜂群戰術和區域拒止體系面前,航母戰斗群不再是不可撼動的“海上堡壘”;而美國“不計成本”的軍事霸權模式,反而成為拖累其戰略機動的枷鎖。當特朗普威脅“真正的痛苦尚未到來”時,胡塞武裝發言人卻嘲諷道:“我們習慣了在轟炸中生活,但美國人習慣在推特上生活”。這種意志力的較量,或許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正如也門民眾在廢墟上寫下的標語:“你們有炸彈,但我們有時間。”
歷史總是充滿輪回。20年前,美國用“震懾行動”48小時投射3000枚精確制導炸彈擊垮伊拉克;20年后,面對胡塞武裝的三周空襲中,美軍投彈量遠超當年,卻陷入越炸越反抗的怪圈。這場“打了個寂寞”的戰爭,不僅撕碎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更預示著全球權力格局的深刻變遷——當霸權主義遇上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再鋒利的矛也會在持久消耗中銹蝕。而真正的贏家,永遠是那些在逆境中把傷疤化作鎧甲的民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