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慚愧,第一次被“國士”一詞深深打動是在《雪中悍刀行》中,陸詡那句:“當以國士報之。”這是一個天縱之才對至于之人的涌泉相報。雖說對于他所回報者是誰,小君覺得著實沒有必要糾結,存此心便足以體現陸詡作為士人的良心,又怎能讓人讀來不動容。
“當以國士報之”最早出于《史記·刺客列傳》中的豫讓傳。
豫讓是晉國正卿智瑤的家臣。晉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的晉陽之戰智瑤兵敗身亡,豫讓為了替智瑤報仇,不惜毀容顏,吞炭火多次刺殺趙襄子,最終被捕獲。在得知再無復仇機會后,便求得趙襄子的衣服,拔劍斬衣,以示為主報仇后伏劍自殺,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典故。
當豫讓被捕時,趙襄子曾問他:“知伯已死,子獨何為報仇之深也?”豫讓的回答是:“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這亦是士人對知遇之恩不惜以性命相報的精神。
然而,何謂“國士”?
《左傳·成公十六年》有云:“皆曰: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
在這里,“國士”是一國之中最精銳的武士,足以保家衛國,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國家的概念也早已更迭。
如今所謂的“國士”便如黃庭堅在《書幽芳亭記》中所云的:“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國士”已經逐漸從以力報國,轉變為以能力和智慧報國。而所報的國也不再是先秦那一家之小國了,而是泱泱萬民之大國。
隨著儒家文化的浸潤,"國士"內涵也逐漸從智謀之士升華為道德楷模。孟子提出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將個人修為與家國命運緊密相連,《禮記》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進階路徑,構建了個體與群體、家國與天下的價值紐帶。
也正是如此,形成了每逢文明危機時刻,國士精神就會迸發出驚人能量。
且看南宋末年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清之際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是文化基因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激活與顯現。這種精神覺醒往往能突破階層界限,在士農工商各個群體中產生共振。
而國士精神的核心特質在于超越性的價值追求,與西方個人英雄主義不同。中國傳統的國士始終將個體價值熔鑄于群體命運之中。正如張謇棄官從商創辦大生紗廠,表面看是實業救國,深層則是踐行"士負國家之責"的儒家訓導。這種價值取向在近代轉型中演化為"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等多元實踐路徑。
在歷史擔當層面,國士展現出特有的時空穿透力。如鄭和七下西洋不是單純的航海壯舉,而是明朝"懷柔遠人"天下觀的實踐。這種超越當下功利的戰略視野,在當代"一帶一路"建設中仍能找到精神回響。
道德境界的純粹性是國士精神的靈魂底色。這種"見利思義"的道德自覺,源自儒家"君子喻于義"的價值傳承。在物質主義盛行的當下,這種精神品格更顯珍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