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天府之國”的成都在2000多年前曾是旱澇無常的岷江沖擊平原,據古人言每當江水泛濫時,“江水初蕩譎,蜀人幾為魚”,讓當地人苦不堪言。好在李冰的出現救當地人于水旱之患,還將一片備受水患摧殘的大地,改造成了魚米糧倉。
那么,李冰是如何以人力戰勝天險,改造山河的呢?其實,這里面隱藏了很多《周易》的智慧。
李冰在規劃都江堰的時候,便充分地將《周易》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理念巧妙地應用在了水利工程上。
整個工程借自然之勢,輔以人力引導,在不破壞自然風貌,僅用了5、6年的時間,就讓整個成都平原改天換地,這其中契合的便是《周易》中的三才之道。
《周易》將天、人、地并立為三才,是宇宙中的三個基本元素,而落到人事上亦是成功的三大要素:“天時”、“地利”、“人和”。
如今,我們以衛星測繪技術顯示,都江堰中分江的魚嘴,指向成都平原的37°角,正好與岷江年徑流量形成完美的共振,使得冬夏水量可以自動調節比例。然而,在沒有高科技技術的2000多年前,李冰卻是以北斗星的方向,來測定魚嘴方向的角度,這不應了三才之道中的天道么,也實現了《周易·賁卦》中所言的“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治水建堰勢必要開山鑿石,在尚未發明火藥的2000多年前,這是一件相當艱難的工作。然而李冰卻充分的利用了地利之便,以火燒山巖,再利用江水的落差,引水擊石,使得巨大的山石在水流的巨大沖擊力外加熱脹冷縮的壓力下瞬間崩毀。而這不正是地利質之便的應用么,恰符地道。
而所謂的人和之道,便是在分水筑堰的過程中,李冰以智慧充分利用天時之力和地利之便,調和人與和諧之用。《周易》中的三才之道,天時地利雖然重要,但若無人為之用依然無法發揮其功效,因此三才之中,“人為用”的人道最為關鍵。
若說《周易》的核心是“變”,那么其總綱便是“簡易、變易、不易”這“三義”。那么都江堰中是否蘊藏這“三義”的智慧呢?答案是必須的。
《周易·系辭》有云:“變而通之以盡利”,李冰制定的“深淘灘,低作堰”的方針便契合了“窮通變久”的變易原則。
所謂的“深淘灘”便是確立鳳棲窩河床每年需淘淤至臥鐵高程(727.0m),確保寶瓶口進水量恒定(340m3/s基準值)。這是變異種不易的原則。
所謂的“低作堰”便是沙堰頂高程隨河道淤積動態調整,維持“限洪不阻流”的彈性閾值(年淤高允許值<0.3m)。這便是簡易中的變易原則。
都江堰的簡易原則則是以極簡的設計來應對復雜的問題。它放棄了傳統擋水壩,利用魚嘴曲面(曲率半徑800m)產生橫向環流,僅通過幾何形態即實現分水排沙,對比同時期的鄭國渠,節省了90%的工程量。而寶瓶口的巧妙設計,使其寬度與玉壘山巖體構成了天然的穩流器,使得進水量嚴格受控于水位高度,即便無需閘門也可以實現“水旱從人”的簡易原則。
而都江堰2200年的持續運行便足以印證了"生生之謂易"的永恒性的不易原則了。但其關鍵處便在于細節上的把把握。如利用岷江自然落差,通過魚嘴-寶瓶口高程差,實現全程自流灌溉,暗合《周易·彖傳》“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的定律。再加上竹籠卵石結構的柔性特征,既順應水流沖刷,又可通過局部損毀釋放能量,避免系統崩潰,實踐《周易·文言》“與四時合其序”的耐久性哲學。
從以上的內容便可見,李冰父子在公元前256年主持修建的這座無壩引水工程,不僅解決了岷江千年水患,更通過"乘勢利導"的系統設計,將《周易》中陰陽調和的動態平衡哲學轉化為具體的工程技術語言。
這便是《周易》智慧應用于現實的充分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