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哥”掀起的中國熱還在持續。
近段時間,在YouTube(油管)擁有3700多萬粉絲的全球頂流網紅“甲亢哥”(IShowSpeed)的首次中國行引爆國際互聯網。從繁華摩登的上海到歷史厚重的北京,從煙火氣十足的成都到熱辣滾燙的重慶,從創新活力的深圳到魅力獨具的香港,“甲亢哥”深入體驗了不同城市的獨特風情,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其以無劇本、無濾鏡的真實呈現,向全球觀眾展現了中國的多元文化與蓬勃活力。
“甲亢哥”的走紅,讓不少人聯想到BBC等海外媒體對中國自帶濾鏡的失真報道,有網友調侃,“‘甲亢哥’和BBC之間,隔了一個‘曹操’(自媒體博主)”。如何展示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讓世界看到中國的美好?“甲亢哥”的這一輪破圈傳播,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啟發。
“甲亢哥”在2025年春天掀起的這場“文化風暴”,火爆程度已然超越普通網紅現象,演變為大眾參與的跨文化對話實驗。
流量裂變的輿論奇觀。“甲亢哥”的中國行在社交媒體上制造了巨大的流量效應。3月24日,“甲亢哥”在中國首日的上海6小時直播,收獲560萬次觀看、上萬條留言;4月4日的香港行,“甲亢哥”到訪香港海洋公園、太平山頂、尖沙咀等地,其間直播逾9個小時,同時在線觀看人數一度超過16萬,相關視頻總觀看次數超過748萬;其在上海、北京、河南、成都、重慶的5場直播,累計觀看量達3516萬;相關話題更是頻頻登上抖音、B站、臉書(Facebook)、油管等各大平臺熱搜……
作為在多個社交媒體平臺擁有龐大粉絲群體的網紅,在中國行期間,其抖音賬號在7天內漲粉百萬,展現了強大的號召力。
文化共創的草根盛宴。從B站“鬼畜區”的二次創作,再到微信表情包的裂變式傳播,“甲亢哥”的出圈突破了單一平臺的限制,引發了網友二次創作的狂歡。這期間,“甲亢哥”的各種表情包還被網友用在多個場合。比如,在坐車時,“甲亢哥”把身子探出天窗被深圳交警警告,無意間成為宣傳交通安全的素材。
公眾參與的熱情,從線上蔓延到線下。在上海,路人與“甲亢哥”積極互動;在成都,中國網紅田一名和“甲亢哥”熱情擁抱,兩人同框合唱《熱愛105℃的你》;在重慶,“甲亢哥”乘坐軌道時在車廂和站臺之間跳來跳去,結果被重慶甜妹教育;在深圳,有粉絲給“甲亢哥”送禮——深圳企業加推科技生產的“AI名片”。一系列的參與感,讓“甲亢哥”的直播成為全民文化實踐的舞臺。
眾所周知,美國等西方國家媒體時常戴著“有色眼鏡”,對中國肆意抹黑,而“甲亢哥”鏡頭下的中國,卻滿是生機與活力。難怪有美國博主說:“美國政府過去一年剛花了16億美元抹黑中國,結果被一些個人網紅在影響力上碾壓了。”
▲“甲亢哥”及同行工作人員在公交車上欣賞重慶風景。/重慶瞭望截圖
“甲亢哥”流量背后,是個人影響力、內容特色、真實呈現、傳播平臺以及民間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真誠不做作是出圈的最大“殺器”。情緒亢奮、表情豐富、肢體語言瘋狂,可以說,“甲亢哥”切中了流量時代的情緒法則。其標志性的瞪眼嘶吼式“表演”,形成了獨特的“甲亢式”風格,也難怪中國網友給出了“甲亢哥”的親密稱呼。這種夸張的情緒表達,精準捕捉到當代年輕人對“解壓式娛樂”的需求,在碎片化內容消費中形成了強烈的記憶點。
短視頻與社交平臺扮演了關鍵角色。“甲亢哥”的視頻內容剛好契合當下年輕人追求刺激、尋求放松的心理需求,平臺以其強大的算法推薦機制,能夠精準捕捉用戶的興趣點,將特定類型的視頻推送給目標用戶。此外,短視頻平臺還通過挑戰賽、話題討論等方式,進一步放大了“甲亢哥”的影響力,提升了網友的參與感。可以說,短視頻與社交平臺通過算法推薦、內容裂變和用戶共創,將“甲亢哥”的中國行打造成了一場現象級的文化破圈事件。
民間力量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崛起,成為“甲亢哥”出圈的重要杠桿。當下,民間交流已成為推動國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的重要力量。不同于BBC等媒體的“議程設置”和“濾鏡加持”,“甲亢哥”沒有腳本、沒有濾鏡,甚至畫面搖晃卡頓,但這種“原生態”的真實感反而強化了傳播的可信度。
源于他的個人風格,“甲亢哥”的鏡頭下,是一個沒有剪輯和濾鏡的真實中國,同時也創造了一種“認知對沖”:當西方媒體渲染“中國技術落后”時,他向外界展示中國新能源汽車以及高鐵的技術進步;當“‘甲亢哥’被重慶甜妹教育了”相關話題登上熱搜,全球觀眾同步看到中外文化對文明友善的追求。
這種民間力量主導的文化交流,正逐漸重塑國際交流的底層邏輯:“甲亢哥”通過親身體驗中國文化,以幽默方式解構文化差異,讓外國網友得以在笑聲中重構對中國的認知。這種基于真實體驗的文化傳播,比任何精心策劃的宣傳片都更具穿透力。
▲近日,“甲亢哥”來到中國,引爆國際互聯網。/重慶瞭望截圖
近年來,“China Travel”如一股強勁的東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跨越山海、走進中國。此次,“甲亢哥”意外成為打破文化壁壘的“非官方文化大使”,或許能實實在在給我們一些啟發和思考:講好中國故事,不一定需要宏大的敘事,一簞食、一瓢飲里的煙火溫情,一磚一瓦間的歲月留痕,往往能穿透偏見與隔閡,勾勒出中國最真實的模樣。
讓市井煙火替代宏大敘事。宏大敘事雖能展現國家發展的宏大格局,但往往給人以距離感。當文化傳播不再是“仰視的奇觀”,而是“平視的共鳴”,真正的文化認同才能成為可能。
市井煙火中蘊含著普通人的生活百態,是中國文化的鮮活注腳。李子柒的視頻便是成功范例,她將鏡頭對準田園生活,展示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美食制作等,每一個畫面都充滿了生活的煙火氣。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卻讓全球觀眾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魅力與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故事正完成從官方到民間的敘事轉身。“機器狗”海外出圈,展現著中國科技的日新月異、與時俱進;“網絡文學”海外爆火,書寫著中國文化的奇幻想象、情感共鳴……這些承載著發展成就、文化基因的日常場景,通過短視頻平臺不斷獲得新生,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透過一方小小的屏幕,領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以“參與式狂歡”取代單向輸出。當普通用戶成為敘事主體,文化符號就有了更強的自我繁殖的生命力。這種從“我講你聽”到“共創共享”的轉變,正是破解“文化折扣”的關鍵。
其中,TikTok(抖音國際版)上眾多中國元素挑戰活動的成功便是例證。一些博主發起中國舞蹈挑戰,用戶們通過模仿、創新,將中國舞蹈元素融入自己的表演中,形成了全球范圍內的參與熱潮。這不僅加深了海外受眾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也讓中國故事在互動中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用真實體驗擊穿信息繭房。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往往被困在算法構建的信息繭房中,對外部世界存在誤解與偏見。而真實體驗能讓人們親身感受中國的發展與進步,打破固有認知。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博主來到中國,通過實地探訪、親身體驗,向世界展示更加真實的中國。其中,自媒體博主“曹操來了”就極具代表性,“中國人為什么不說我愛你”“中國待客三件套”“中外文化差異的根源竟然在這兒”……他通過深入中國的大街小巷,體驗中國的交通、美食、科技等方面的發展,讓外國觀眾看到了一個與西方媒體報道中截然不同的中國。這種真實體驗打破了信息繭房的束縛,讓中國故事以更加真實、客觀的形象呈現在世界面前。
文明因互鑒而豐盈,人心因相知而靠近。當“China Travel”架起跨越山海的情感之橋,世界正在見證一場文明共生的生動實踐。未來,會有更多“甲亢哥”般熱情洋溢的講述者,以鮮活視角講述中國故事,讓每一個渴望了解中國的人,都能在他們的鏡頭中尋得觸動與共鳴。
來源:重慶瞭望
編輯:蘇潔玉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版權所有:重慶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