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海市教育局印發通知,出臺“進一步加強‘教育APP’入校管理十條措施”,在落實入校管理選用要求、規范選用流程、強化數據安全、規范教學行為、加強管理培訓上要做到“19項不得”。其中規定,“學校、教師不得隨意向學生統一推薦使用教育APP,同一類型的備選教育APP原則上不得少于3款,使用過程中不得與教學管理行為綁定,不得與學分、成績和評優掛鉤”等。
近年來,為了提升教學效率、優化教育資源分配,教育APP這一新興的教育信息化產物,迅速滲透到了校園的各個角落。從教學管理到課后作業,從家校互動到學生評價,教育APP幾乎成為校園里的“標配工具”。
學生在使用終端設備與老師互動。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但與通訊、社交、短視頻等領域所呈現出的高集中度和巨頭化結構相比,教育類APP更多的是小切口、差異化的中小型應用,這種“小、散、碎”的特征就對精細化的集中治理提出了不小的挑戰。再加上龐大的市場體量下,各種野蠻生長的APP也在發展過程中催生出了強制使用、違規收費、數據泄露、過度娛樂化等一系列亂象,給師生和家長帶來不小的困擾。
就目前存在的這些問題而言,僅僅依靠教育APP行業的自律顯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亂象,更重要的還是標準的規范和紅線的明確。其實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印發文件對中小學學習類APP亂象進行集中治理。2019年,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關于引導規范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有序健康發展的意見》,這是我國發布的第一個全面規范教育App的政策文件,在準入程序、規范管理、行業監管等多個層面明確了標準。從地方層面來看,北京、東莞等地也均出臺了相應的政策舉措,強調教育APP入校需堅持“選必嚴審”原則,不得向學生和家長收取任何費用,不得與學分和成績掛鉤等。
教育APP入校前的“選必嚴審”,其核心邏輯是強化前端集中把關、硬性篩選,那入校后的APP更要加強監督管理。比如實時篩查APP平臺發布的內容,發現違規收費、虛假違法廣告、信息泄露等情況及時曝光處理,織牢織密入校教育App的運營監管網絡,如此才能為學生營造一個更為清澈健康的學習環境,讓技術真正為他們所用。
學生通過計算機軟件和飛行模擬器進行飛行仿真操控
其實新技術與每個領域的深度融合,大都要經歷蓬勃生長再規范治理直至平衡健康發展的過程。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規范教育APP也并非要否定其技術價值,而是要厘清技術與教育的邊界,推動其更長遠地發展。
不妨細想一下,多媒體黑板、投影儀、視聽音箱等新設備的引入都曾引發過爭議,但它們最終能成功融入教育體系,還是因為其工具屬性沒有被縮小。它們擴展了教育的手段,但并未顛覆教育的本質,即教育是為人服務,而非為數據為技術服務。如今我們面對的是能夠深度介入教育過程、重塑師生關系的智能系統,其最根本的工具屬性顯然也不能被置于最底層。
因此,要警惕并杜絕部分教育APP打著建設智能化校園的幌子而變相地加劇著師生的負擔,或是以數據之名過多牽扯著師生和家長的精力,使有效學習變成本末倒置的局面。或許,讓教育APP回歸工具屬性,技術服務于教育這件事才能變純粹。
來源:光明日報微信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