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飛
據“深圳發布”消息,在全國已公布2024年末常住人口的城市中,深圳以常住人口新增19.94萬的數據,高居全國首位,當中15-59歲人口占比高達79.53%,平均年齡為32.5歲;在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中,深圳亦排名第一。這些數據不但顯示深圳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城市,亦反映出深圳在搶人才和留人才方面的出色表現,對香港有一定啟示作用。
特區政府早于2009年提出開放基礎教育對外產業化,以打造香港成為教育樞紐,后因種種原因而未有落實。隨著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行“搶人才”政策,截至2025年2月底,共吸引近20萬人才攜同13萬名未成年受養子女來港,對本港教育造成一定壓力。
相似的情況在深圳也有發生。目前,在深圳的學生人數大于學位供應,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深圳政府需要解決人才子女上學的問題,因此鼓勵公立學校成立教育集團,讓這些學校擁有更高的自主權,包括招生和課程安排,從而解決人才子女入學的難題,也帶來學校的規模效應。
如果用香港作比較,深圳的做法有點像香港的直資學校,雖然直資學校也有政府資助,但它們的自主權比公營學校更高。香港在吸引來自內地和世界各地的人才時,也需要考慮到他們子女的教育問題,而深圳給香港在人才子女教育問題的啟示,就是要提高學校的靈活性,以滿足就學需求,但香港不能完全照搬深圳的做法,而是要找到一個靈活可行的方案。
課程設置多元化,增加適配性
歸根結底,香港需要處理的,是公營學校與國際學校及私立學校之間的關系。這兩者之間的區別不僅在于學費問題,更在于課程體系的不同。公營學校包括直資學校,基本上都提供香港的DSE課程,而國際學校和私立學校則提供其他國家的課程,比如IB課程,因此香港必須調整這兩者的關系。
如果只容許學校開辦DSE課程,就很難吸引人才。事實上,現時約有超過600間海外院校認可DSE資歷,推動DSE的國際化進程已見成效。然而,DSE更為適合本港及內地學生修讀,未必完全適合來自海外的學生,所以我們必須容許一些非DSE學校的存在,就是所謂的國際學校和私立學校。不過,如果大量開設國際學校和私立學校,則可能對本地DSE產生擠壓作用。
教育局每兩年都會委托顧問公司進行調查,以了解國際學校需求與學位供應的關系。2024年公布的報告顯示,短期內國際學校學位將供過于求,長遠則未能確定。該報告指,2020/21學年非本地生人數的跌幅顯著,至2024學年,中小學國際學校的剩余學額為4,452個,由高峰回落,估計是受惠于各項人才計劃,并推算2028/29學年的剩余學額亦相若。報告建議特區政府定期監測及檢討國際學校學額供需,使其發揮留住外國人才的重要作用。
國際學校要生存,就必須積極招收本地學生,為避免國際課程和本地課程之間形成惡性競爭,最理想的狀態是各類學校都各得其所。DSE課程除了服務本地學生之外,亦有各種透過不同人才輸入計劃的家長愿意安排子女修讀,同時又能推動DSE課程國際化,比如推廣至東南亞國家,以提升其國際化特色,做好教育“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
給予選擇空間,增加選科自由度
對于海外來港人士來說,他們可能希望子女返回到原居地升學,因此讓他們讀DSE課程是不實際的,這對于香港這個多元化的國際城市來說是非常自然的,因此我們也需要容許國際學校開辦國際課程,讓雙方都能發展。
此外,我們不能排除國際學校的國際課程對于本地家長的選擇需求,甚至包括新來港的人士。因此,最重要的是提供選擇,設計一個良性競爭的環境。教育局需要從整體政策層面,向下作出調整。現在,特區政府對于國際學校和國際課程的政策更新較為適時,根據顧問研究報告定期檢視供需情況,并對本地生和海外生(25%與75%)的比例有所要求,同時保持彈性,根據社會需求調整政策。現在的政策運行良好,但仍然可以進一步優化。
首先,應該提供一個一站式、集中式的教育資訊入門網站,讓大家了解國際學校、私立學校和本地公立學校的類別、課程和收費詳情,讓內地和海外的學生及家長,都能更清楚地了解香港的教育體系。
其次,需要持續進行國際學校和私立學校的供需研究,以指導未來開設的國際學校數量;同時,也要積極推廣DSE的國際化。出生率下降已成為全球趨勢,我們不能依賴出生率來推動教育發展。目前香港DSE的學生僅有39,000多名,相較之下,內地高考考生達到2100萬,英國公開考試參與人數也有數百萬,這顯示香港的DSE考生數量過少,影響DSE課程的認受性。因此,香港必須考慮如何吸引更多人報考DSE,以推動“教育產業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